艺术欣赏
书法绘画 音乐舞蹈 戏剧曲艺 文学创作 图片摄影 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

永不消失的彩虹

2016/03/04 作者:杜敏 岳迪航  点击数:

——凤县民歌审美浅析 

     “噢……嗬嗬……打起那个号子哟嗬嗬,唱起哟号歌子哎,哟咿哟嗬嗬……”秦岭南麓的先民,一声原始粗犷雄壮的呐喊,集结了一群应声而至的狩猎者。这初始的呐喊声便是号子,播撒在六千年地域文化淀积的沃土里,生根、发芽,绽放出凤县民歌这一传统文化灿烂的奇葩。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精神家园,民族文化的繁荣更是世界文化的繁荣,是人类共同的文明进步。如今面对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在眼花缭乱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中,在世界文化的密林里,我们不可迷失方向数典忘祖。今天我们理性的梳理凤县民歌,赏析凤县民歌的审美定位,意在用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较为全面科学的认识——民歌,这一厚重的文化形式和内容,意在守住我们传统文化的根脉。对凤县民歌的审美,有其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 凤县民歌的自然美

     古代原始社会的生产力,不足以提供生存需求,人的生存势必依赖于自然资原,选择自然环境的优势成为最初的审美价值观。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蕴育了一方文化,这就是地域文化的根源。自然美是社会美的基础,社会的一切存在都在于自然中。在人类生存的世界里,尚无任何超自然的力量能改变人的命运,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诉求是由对自然的审美意识决定的。凤县的先民选择了秦岭南麓中曲河谷、嘉陵江畔,这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温润,山清水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是狩猎、农耕栖息的理想居所。

     凤县民歌印证了凤县先民对自然环境审美的理想和实践。

     《采花郎》对自然环境的描述:

小小蜜蜂头顶青,

前山飞过后山林,

前山采来灵芝草,

后山采来牡丹心。

《青杠林里青杠桩》

青杠林里青杠桩,

砍了青杠做门房。

《贤妹下河洗围腰》

贤妹下河洗围腰,

一对鲤鱼往上飘。

《守号歌》

太阳西沉,

野猪出林,

黑熊下山,

獾猪出洞。

《好个九子沟》(节录)

婆娘割竹子,

男人编背斗。

要得开大荤,

上山挖竹溜。

要得开小荤,

下河摸泥鳅。

     诸如此类;“鲤鱼浪在石板上”“野鸡飞起叫呵呵”等都从一个侧面描述了凤县山民生存、生活以及资源丰富的美好环境。

     二、 凤县民歌的社会生活美

     当思想意识超越阶级意识,超越社会功利意识的时候,人们便产生了生活美的共识,才有了生活美的审美融合,回归到本源的“生活世界”,回归到人的本真。由此民歌才得以传承,不断得到补充、完善,得到与时俱进的发展。

     凤县民歌的社会生活美反映在民歌的内容丰富性,它包罗万象,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劳动歌、时政歌、情歌、仪式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儿歌、婚嫁、祭祀等。

     社会生活美和其他事物一样,是相对的,是一分为二的,即:生活的愉悦美和生活的悲情美。

     表现生活的悲情美;

《放牛娃儿真可怜》

放牛娃儿真可怜,

放牛背柴把水担,

天晴下雨不得闲,

累的腰疼腿发酸,

损坏牛儿要赔钱,

劳累成疾没人管,

一声哭的泪涟涟,

死后尸首垫牛圈。

     唱出了穷苦孩子內心世界的悲愤,拨动了同情共振的琴弦,引发社会对剥削阶级的遣责和痛恨。

      《世上难找这一家》表现的生活和谐美。

哥种田来妹种瓜,

哥煮饭来妹煨茶,

清早起来对面讲,

世上难找这一家。

     三、 凤县民歌的文化内涵及其审美特征

     民歌是人类历史社会的“活化石”,唱出了时代的民意精神和内心世界的诉求。民歌是时代的推手,促进社会的变革和发展。远在周代就有搜集民歌的官,专事采集民歌民谣,加以整理提供给君王做为执政的参考。在阶级社会形成后,民歌便有了鲜明的阶级烙印,便有了人文精神的萌生。一方面同情弱势群体的不幸遭遇和悲惨境地,一方面抨击统治阶级,对封建社会进行无情的揭露和嘲讽。

《天翻了》 天翻了,地变了,

皇帝离了京殿了,

娘娘离了宫院了。

《老袁称帝》 老袁称皇帝,

蔡锷起了义,

气的老袁放个屁,

放个屁就断气,

看你皇帝不皇帝。

《宣统二年办》 宣统坐了二年半,

洪宪三月就完蛋,

《北方亮》 北方亮,西方暗,

蒋委员长江山不长远。

《十山九无头》 十山九无头,

凤水向西流,

清官坐不久,

贪官坐到头。

     《长年歌》(长年指旧社会地主雇的长工)讲述了剥削阶级(地主)对长工残酷的压榨和非人的待遇,用对比的手法揭露出剥削阶级的罪恶面目,对长工给予同情,呐喊出劳动人民的不平和愤慨。

“长柜吃的酒和肉,

残汤剩饭待长工。”

“掌柜的烤的木炭火,

活活冻死我长工。”

“算盘一响钱扣光,

还要明年早上工。”

     《李三娘推磨》李三娘是旧社会三座大山压迫下的普通妇女,李三娘的悲惨遭遇是封建社会千千万万个妇女的真实写照,只有劳动的义务,没有享受生活的权利。民歌选择了磨房生子这一特定的典型环境,渲染了李三娘的人生不幸,最后悲呼:“何日等得儿长大?何时为娘出磨房!”这也反映出封建社会的男权思想和生育观。

     爱情是亘古不衰的文学题材,更是民歌关注乐唱的话题。没有爱情便没有人类,没有爱情便没有生活,没有爱情生命便失去青春的激情和活力。

     凤县民歌有相当大的篇幅讲述着恋人悲欢离合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这些感人肺腑的恋歌让人为之动容,对他(她)们不幸的婚姻扼腕叹息,为那些为追求自由幸福敢于对封建礼教叛逆的精神而鼓舞喝彩。

《我俩断头不断情》

蜘蛛到死丝不断,

我俩断头不断情,

只要哥哥实心意,

天崩当它落灰尘。

     男女坚贞的爱情,将生死置之度外这是何等的气度,用生命诠释爱,闪射出忠贞美的光环。

《同妹坐到五更头》

同妹坐到五更头,

断了灯草断了油,

男拔眉毛做灯草,

妹淌眼泪做灯油。

     这首叫人击节叫绝的民歌虽只字未提情和爱,但却把男女相爱的缠绵推到了极致,言犹未尽,爱仍未了,因爱忘记了时间概念,在那二人世界里燃烧着生命,释放着激情,含蓄之美美不胜收。

《奈何桥上等三年》

郎十三来姐十三,

亲口许你六十年,

五十七岁短了命,

奈何桥上等三年。

     生死相许的情歌,远胜辞藻华丽,哗众取宠的爱情宣言,远胜婚礼殿堂上的铮铮爱情誓词。朴实无华的语言,剖白了忠贞不二的生死恋情。当你听到这千古绝唱能不为之动容吗?民歌的艺术魅力在于它的精巧布巧,巧在含蓄,巧在以情感人。

     爱情美是精神美的表现,精神美又是人性美的客观反映,我们从中体味爱情真善美,亲情,友情,真情的人性美。

     真善美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灵魂,亲情、友情、真情是人类文明的精神支柱。凤县民歌数千年来颂扬真善美,亲情、友情、真情蔚然成风。人性化的思想理念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增进了人与人的信任、互助、亲仁近善的道德风尚。

《我给爷爷端椅椅》:

红豆豆,剥米米,

我给爷爷端椅椅。

爷爷说我好乖娃,

我给爷爷栽菊花。

一朵菊花没栽齐,

爷爷的客人来看他,

核桃枣儿都摆下,

中间没啥摆,

摆个猪尾巴,

咬一口血辣辣,

咬两口,哎哟我的猪干大。

     这首儿歌活泼风趣灰谐,寓教于乐,教育少儿敬老爱老。从这首歌里可以感受到美的三个层面:一是社会的和谐美,少敬老,邻里好。二是重阳节的确立,尊老成为社会活动的成定俗约,“老吾老及人之老”的思想给家庭带来祥和的氛围。(我给爷爷栽菊花意指重阳节)三是礼仪美,客人来访以礼相待。(核桃枣儿都摆下)

     《王祥卧冰》是首传唱千年、家喻户晓、耳能详熟的民歌,颂扬了百事孝为先、以孝立德的传统道德观念。民歌阐述了善与孝之间相互转化的因果关系。王祥后母养育前妻遗子,王祥长大后感恩举孝,为病母卧冰求鱼,感动了天地。这首民歌颂扬了人性美。后母爱子与子报恩尽孝,是人性美的两个层面,围绕一个共同的“爱”而互为转化,体现了人性美的社会价值。

     《十里亭》和《女贤良》诸如此类的诱善民歌共同的特点是教育女子修德养性,一方面用儒家思想和朱程礼学的观念要求女子规范德行,一方面又表现女子(姐)反对封建礼教的约束,冲破旧俗的樊笼,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和幸福的叛逆精神。她们勇敢的捍卫自己与生俱有的人权,她们做出了与世俗所不容的抉择,同时又循循善诱的告诫情人循规蹈矩,正确树立爱情观,善待自己的妻子。一方面揭示了“贤”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善和仁爱待人待事待物,充分展示了人性美,同时也反映了面对现实的无奈。爱情在民歌中是封建礼教的一把双刃剑,这一矛盾的心理状态,姐和郎的情感纠葛,阐释了面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妥协。

《十里亭》:(节选)

“长大成人尽孝心,

你孝父母子孝你”

“回去要把言语忍,

兄忍弟忍家和顺。”

“回去你把妻子叮,

莫把私情记在心。”

     四、 凤县民歌的艺术特征

     民歌是以歌为载体,口口相传的文学艺术形式,它是诗的根和摇篮。中国最古老的民歌《诗经》,记载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民歌。《诗经》又称诗三百,由此可见民歌其唱为歌,其书为诗,民歌与诗一脉相承。民歌具有诗歌的审美特征;意境美,含蓄美,韵律美,除此而外民歌还具有环境美和音乐美,因为民歌的演唱是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例如《锣鼓草号子》是在群体劳动生产过程中表现的,有许多民歌是社火公共场子演唱的,载歌载舞形式不一。

     在《诗经》中有笙六篇,有题目而无内容,是因为笙的演奏当时无法生成曲谱,或以声传情。无独有偶,凤县民歌也存在有声无文的民歌,这些民歌是劳动号子。以号子形式出现的,大多有煽情的功能,意在引起集体的和声和共鸣,激情励志,振奋精神,提高生产效率。例如流传在凤县留凤关镇温江寺一带的《上一品号子》,留凤关镇瓦房坝一带的《九道拐号子》,唐藏镇《黄莺闪翅号子》,留凤关镇三岔一带《哭长城号子》等等,这些号子只有语气助词:依、呀、嗬等,以奔放激昂的唱声乐感振奋精神感染人们。

     在浩如烟海的民歌里,凤县民歌具有内在的文学美。

1、 意境美

《进门一背过水柴》

响潭坝,崖对崖,

山里女人穿草鞋,

出门一声山歌子,

进门一背过水柴。

2、含蓄美

《深更半夜来了浪》

深更半夜来了狼,

狼进猪圈咬猪样,

我的猪样任它咬,

不愿丢开我的郎。

3、浪漫主义的夸张美

《去年同哥吃杯茶》

去年同哥吃杯茶,

香到今年八月八,

不信哥到妹家看,

床头开着茉莉花。

4、民歌语言的修辞美

谐音字的巧妙运用,产生妙趣横生的美感。

《姐吃韭菜久想郎》

贤妹当门一道梁,

芹菜韭菜栽两行,

郎吃芹菜勤想姐,

姐吃韭菜久想郎。

比兴手法使民歌更富于联想,更加贴切感人

《有情有义结成双》

月亮出来亮堂堂,

犀牛望月妹望郎,

郎有心来妹有意,

有情有义结成双。

叠字词的运用,使民歌加深了感染力,也使民歌的形式更加活泼。

《姑娘闹闹要出门》

凉风闹闹要天晴,

画眉闹闹要出林,

婆娘闹闹要跟人跑,

姑娘闹闹要出门。

隐语的运用,增加了民歌的艺术感染力。

《前门不要后门要》

前门不要后门要,

老爷不要太太要,

少了不要多了要,

黑的白的一起要。

(黑的指大烟土,白的指银元。)

拟人化的比喻,增加了民歌的艺术色彩,提高了民歌的审美价值。

《采花郎》(节录)

墙里开花墙外香,

单等蜜蜂采花来,

蜜蜂好比真君子,

花瓣好比奴裙钗,

蜜蜂见花颤兢兢,

花见蜜蜂搂在怀。

     凤县民歌的调式:每每提及凤县民歌的调式,无外乎上江调和下江调,上江和下江的地域所指是长江上游和长江下游,长江上游指四川、青海,下游指湘、皖、乃至广西。从地理划分讲,秦岭是中国地势南北分界线,凤县洽居秦岭南麓,是秦、蜀、甘三省交界处,清光绪版《凤县志载》:“地为秦蜀往来冲道,山川险隘,土地硗瘠.其民五方流寓.从无历世最久者。”从无历世最久者看,说明当地土著并不多,凤县聚居的山民大都为迁徙者,人口流动性极大,杂居的山民产生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文化的交替随之“你方唱罢我登场”,行成了文化的互补共存。这也就是为什么同一首民歌唱词各异,唱法有别,充分反映了各地域的流民审美取向的差异。凤县瓦房坝、温江寺、三岔等地接近巴蜀,因而民歌有巴蜀之风成为必然。在陆游《倾岁从戎南郑屡往来兴凤间暇月追怀旧游有感》一诗中写道:“城郭秦风近,村墟蜀语参。”由此可见宋代在凤县上江人(四川人)已是随处可见了。凤县东片平木、河口、黃牛铺与关中相邻,东片民歌有浓郁的西府韵味。凤县北片唐藏、张家窑与甘肃陇南接壤,北片民歌具有陇调风味。凤县古栈道四通八达,沟通了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流,行成了凤县民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凤县民歌历经数千年年的传唱,经历着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承传符合民族精神,符合大众审美需要的民歌内容和形式。民歌有着旗帜鲜明的人民性,它反映出人民大众对民歌的审美心理和审美需要。凤县民歌的丰富性和艺术性必然形成民歌审美的多样性。它的社会文化环境孕育出有别于其它,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形态和审美价值。

白布腰带丈二长,

绾个疙瘩撂过墙,

千年莫叫疙瘩散,

万年莫叫姐丢郎。

     这个“疙瘩”是传统文化,这个“郎”便是民歌。

     寻找艺术的本真,守住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开拓传统文化的芳草地,是繁荣世界文化的不二选择。

咨询指导 |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Copyright © bjsqyg.com 1999-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05010507号  陕公网安备 61030202000149号 技术支持:艺帆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