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欣赏
书法绘画 音乐舞蹈 戏剧曲艺 文学创作 图片摄影 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

在流年指尖上蝶变的中华民间艺术奇葩——华州面花

2021/08/27 作者:孟宪春  点击数:

  华州面花以黄河流域盛产的优质小麦为原料,选用上等精粉制作而成。麦面柔软而劲韧,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采用“一印、二捏、三镶、四滚”,讲究“文胸、武肚、老人背、美女腰”等特点。用发好的白面及剪刀、梳子、红枣、花椒、玉米等辅助材料,精心捏制而成,不仅具有黄河流域古朴、精犷、豪放、深厚的特点,也包涵了长江流域民间艺术细致、优美、精巧的独特韵味。华州面花一般不着色,洁白如玉,保持了面食自然的白香。其种类繁多,花、鸟、鱼、虫,各式各样约120余种,造型质朴厚重,简洁明析,内涵丰富,大胆夸张,变化无穷,妙趣横生,寓意丰富。不以形似而以神似,无不寄托着人们心中美好的祝愿,不仅供人们观赏,亦可食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着色面花也应运而生,这种面花具有极强的观赏价值,是人们用来作为民间艺术品相互馈赠的佳品,从而,也使得华州面花广为流传,并受到海内外各界人士的青睐。

  面花是黄河流域农村民间艺术的瑰宝,农村每逢婚事嫁娶,老人过寿,孩子满月等,都少不了使用这种寓意祝福的礼品,面花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人类的习俗风情一起丰富和发展,对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仍然会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华州面花又名“花花馍、礼馍、面塑”,说得更详细些就是“花样馒头”。华州面花相传是从古代图腾金石礼器演化而产生的,面花中不少人物、动物造型中眉毛呈鱼形状,与西安半坡博物馆内陶器上鱼面造型非常相近。华州农村妇女几乎都掌握面花技艺,世代相传,相延至今,种类有婚礼、丧礼、寿礼、节日面花。

  华州花馍的代表作——“谷卷”和“高馍盘”

  华州面花在制作时,以普通面粉为芯,特等面粉为皮,按一般蒸馍时的要求,揉好面团,一团面在一双巧手中,借用针、梳、刀、剪等工具,靠揉、搓、捏、修、缀各式动作,每个操作者各有自己的创造和发挥,但不能离谱,捏成龙、虎、鱼、鸟、虫、兔、猪、狗、鸡、蝙蝠、青蛙、人物、建筑物及花果的形状,再蒸制而成。

  华州面花一般不着色,洁白如玉,保持了面粉那种自然的白香,面花捏制的种类繁多,造型质朴,富有变化,代表作品有“谷卷”和“高馍盘”。谷卷的体型是虎头、龙身、鱼尾(虎文化、龙文化、吉祥文化)造型为半圆,远看似虎,近看则变化无穷,花草鸟蛇各显其异,给人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立体感。谷卷的形状按文化内涵不同分类有飞龙虎鱼,入门虎睡姿,立虎及跑虎。飞龙虎鱼是在过年时互赠,以龙、虎、鱼形状象征来年平安吉祥:入门虎一般用在新娘进门时,婆婆将红线串挂的两只老虎,相对挂在新娘脖子上,表示新娘新郎白头到老;睡虎和立虎是在婚礼仪式上的面花,虎背上插有龙凤等不同形状的面花,虎身则插有鸡、鱼等动物造型预示和婚礼喜庆气氛有关;跑虎则用于清明扫墓,小虎憨厚可爱,上下粗细一致,上坟时,将虎从墓顶扔下,落地完好,表示后代福寿安康。

  “高馍盘”一般在婚礼上用。新郎新娘拜天地的天地桌上摆香、烛、献品及供奉“天、地、君、亲、师”之牌位;天地桌左右分别放着华县婚俗礼馍“高馍盘”,“高馍盘”是竖立在举行婚礼的喜堂两边的面花柱,一般由新郎的直系亲属赠送,其中心由高大的芦苇或竹子扎成圆柱,柱面用红纸缠住,并插上红筷子绕红线,分九至十一层绑好各种各样的面花,所插面花有寓意夫妻合欢、早生贵子的“如意平安馍”,其形状为宝瓶;有表示富裕欢乐的“吉庆有余馍”,其形状为鸡鱼相依;有庆祝新婚美满幸福的“福喜临门馍”,其形状为蝙蝠飞临;有表示喜结良缘的“扁担勾搭馍”,其形状为云朵相连。圆柱馍从下向上层层插满双鱼,有双鱼共虎头、双鱼共羊头、鱼尾凤凰、龙凤呈祥等吉祥动物面馍,最高一层插的是寓意生命繁衍的富贵双娃娃。一个“高馍盘”约有50公斤重,俗称四斗麦子。“高馍盘”远远望去好像是精雕细刻的华表,气势雄伟,美观壮丽,使婚礼气氛非常隆重,格外热烈,成为华州农村婚俗中的一大奇观。

  专家曾赞扬“华州面花称得上是国宝”

  华州面花渊源于古老的黄河流域文化,是广泛流传在华州民间的一种传统面塑艺术。面花生动逼真,栩栩如生,气韵酣畅,脉络连贯,意象生动而巧功天成,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轰动海内外。国内外专家纷纷来考察华县面花,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华县县委、县政府开展了大文化活动,办起了集科普、教育、文化、卫生、教育为一体的文化大院,当时的县委书记李炳武(现任陕西省文史馆馆长)十分重视民间艺术的抢救工作,县文化馆发掘、组织、研究华县各种民间艺术形式。1989年8月“华州地方民俗风情展览”在北京美术馆展出,展览有民间服饰、刺绣、雕刻、剪纸、面花等展品1100多件,照片120余幅,其中华州面花艺术轰动了北京,李先念、习仲勋、刘谰涛、钱正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许多专家学者及首都群众5万多人次参观,并给予高度评价。1987年8月下旬,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杨先让、马珍、叶蕾蕾、靳之林等8人组成的“黄河流域民间艺术考察团”来华县考察时,曾赞扬说:“华县民间艺术的富矿带,皮影,蹦鼓、面花是三个拔尖艺术,特别是蹦鼓、面花,在全国独一无二,称得上是国宝。”

  古老的华州面花艺术在广大技艺高超,心灵手巧农村妇女的艰苦努力下,顽强的生存下来,它是聪明的华州人在长期的农业社会贫穷的物质生活条件下产生出来的奢侈精神生活财富,它贯穿于岁时节日,人生、文化礼仪中,其造型格外精美,意态纷呈,尤以虎的造型最佳,文化内涵丰富,表达了人们的喜、怒、哀、乐,人生信仰,遗存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十分纯正,体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淳朴意愿,聪明才智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显现着华州民俗文化礼仪风情。

  花馍的发展变迁——从祭祀贡品到民间艺术品

  华州面花最初只有龙、虎两种,岁末年初,家家户户在屋内中堂处,布置贡桌神位,备祭三代祖宗、财神、灶神、土地神,把蒸的龙虎放在中堂前的桌子上,供奉神灵,象征吉祥,国泰民安,而龙和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图腾文化,每一位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虎寓意黄河流域的劳动人民粗悍豪放、雄壮威武、龙腾虎跃、生龙活虎。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华州面花种类发展到上百种,主要有老虎、鱼、燕子、枣山角、卷花、大花、小花、圆馍,造型不同,用意不同,不同的组合和数量,文化礼仪内涵不同。华州面花也逐渐演变为人们时令节俗,走亲访友的礼品和美化生活的工艺品。

  在华州的民俗中,民间把结婚迎娶、生孩子叫红事,把年事已高的老人去世的丧事认为是入土为安,叫白事。遇到这两种事,关系亲近的亲戚,朋友在主人家过世时,便要送花馍作为礼品,以视重视和亲近,关系亲疏不同,送的花馍精细、复杂程度不同。

  华州面花具有淳厚、朴实,讲究礼仪之特色,同时又有严肃庄重的礼仪文化,不同的面花组合,数量不同,表示的意思大相径庭,燕子是上祖坟时用的面花,人家结婚就不能带;小辈人家到长辈人家走亲戚,就不能带圆馍;老虎和鱼是舅舅给外甥(女)送灯时带的一种面花,华州又叫“坠灯馍”即面鱼面虎,表示虎头虎脑,吉庆有余,连送12年;到了“龙抬头”农历二月二,华州农村各地当日食用烤干、晒干春节留下的花馍,名曰“咬干”,又名“咬蝎子尾巴”,此俗表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虫鸟花草开始活动。到了清明节前几天,人们开始扫墓祭祖,扛上挂着面制老虎,燕子的柳枝、焚纸钱、上贡,俗称“上坟”,扫墓后,贡品带回,全家分食。男食面塑跑虎、砚台、权(表示文武双全、顶立门户),女食盘虎、梭子、剪子(喻纺织缝裁技巧),体现了过去人们在农业经济时代男耕女织的生产分工。看忙罢,麦子收获之后,嫁出的女儿带上花馍,油梆梆馍回娘家探亲,娘家妈也烙大锅盔(锅盔中间有圆孔,正面划有花纹、飞禽、走兽等),看望女儿和外孙(女)。

  改革开放后,华州农村妇女锐意进取,勇于创新,面花造型显示出现代生活的时尚和当代人们的审美情趣,现代电子设备、交通工具等进入面花的题材范围,使面花不仅成为珍贵的手工艺术品,而且撑起了农民的“钱袋子”,成了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好帮手。

  近年来,华州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民间艺术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工作,从2004年华州启动了优秀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程,成立了“华州民间艺术研究会”,拉开了保护优秀民间传统文化工程的帷幕。2006年,国学大师季羡林、中国民间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王文章等专家学者对华县民间艺术给予很高的定位。2007年2月,华州民间艺术研究会组织人员挖掘、搜集、整理华州面花制作工艺与民俗资料,着手申报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目前,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100周年的时代背景下,在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新时代,一个重视和发展文化产业的氛围已经形成,把资源变为资本,把资本变为产品。从保护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起,把中华食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华州面花,打造成为中华民间艺术的一张崭新的名片。

咨询指导 |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Copyright © bjsqyg.com 1999-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05010507号  陕公网安备 61030202000149号 技术支持:艺帆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