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欣赏
书法绘画 音乐舞蹈 戏剧曲艺 文学创作 图片摄影 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

绽放在西府秦腔艺苑里的瑰丽奇葩

2022/03/22 作者:赵智宝  点击数:

  —谨以此文献给岐山县人民剧团70华诞

  八百里秦川秦声飞扬,三千年西岐秦腔辉煌。

  2021年6月1日,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岐山县人民剧团迎来了成立70华诞。站在这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上,50多名演职人员回望70年来的栉风沐雨,一路走来的光辉和曲折的历程,更加意气风发,斗志昂扬!70年来,岐山县人民剧团接续奋斗,奋发图强,铭记初心,矢志不移,砥砺行进在传承振兴秦腔的道路上,破茧化蝶,创造出了今天的盛世辉煌。

筚路蓝缕,铸辉煌

  岐山县的秦腔发展史与岐山的发展历史同样持久。司马迁《史记》中的“秦声”就是秦腔在两三千年前周秦时期的原始形态,清代,在岐山县境内就常年活跃着永顺社、凤鸣社、忠信社、益丰社、王庆班等10多个班社。建国后,热爱秦腔的岐山人又相继创办了业余剧团,皮影班、木偶班、曲子班等百余个业余秦腔演出团体,唱红了关中西府。1951年初,岐山县委县政府贯彻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作出了成立岐山县人民剧团的决定,并于这一年6月1日开始筹建。当时面临缺人才,没班底;缺资金,没场地;缺设施,没箱底等很多困难。县委县政府派王迁善为团长、傅景恒为副团长、李秀珍为指导员,搭起班子,从8月份开始招兵买马,招收演员,先后招进70多名老艺人和学生演员。县上将原来的山西会馆和塔寺庙区划拨给县剧团使用,经时任县委书记黄志诚、县长白元兴亲自批准,调拨15石小麦作为筹办经费,并接管了永顺社,接收了王志德捐献的凤鸣社的全部衣箱。

  剧团成立初期,经费没有保障,办公设施、排练场地非常简陋,演职人员住宿条件十分差,团里的领导与演员都是大通间草铺住宿,点煤油灯、蜡烛照明。为防止夏天蚊虫叮咬,大家把各自被褥接连起来做蚊帐。冬日的晚上,把砖头放在火炉上烤热,用废纸包起来当暖壶取暖。剧团招进的正式演员报酬实行工资制,但很微薄。学生学员每生每月由初期3元、5元、8元发给生活津贴,每年冬夏季发给两套统一制作的服装。这些资金来源主要靠外出演出收入。一般演一台戏(3天4晚)给剧团1石麦子,变卖为现金,用于发放学员生活津贴。面对这种工作生活环境,全团演职人员不叫苦叫累,没有任何怨言,起早贪黑吊嗓子,苦练基本功,排练新剧目。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排练,很快就排导出了《回荆州》《火烧连营寨》《游金河》等本戏和折子戏,第一台戏在大营乡天家村演出三天四晚,剧场内观众拥挤得水泄不通,演出一炮打响,从此岐山县人民剧团的名字不胫而走,传遍全县村村落落。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后,岐山县人民剧团不断转变观念,锐意改革,适应文化演出市场的新变革,走出了一片新天地。

  1991年,剧团领导班子开始按照多劳多得,按劳取酬原则,从解决“吃大锅饭”入手,对演职人员工资分配进行改革,实行按照每个人的底分、演出角色、场次计算工资,初步解决了“吃大锅饭”的问题,充分调动了演职人员的积极性,演职人员业务水平、演出质量有了很大提高,演出场次不断上升,最高年份全年演出场次达360场次以上,确保了演职人员工资按月按时发放。1993年8月,岐山县人民剧团在全市剧团演出管理工作经验交流大会上介绍了经验。1994年时任团长令周会被评为全省剧团演出管理工作先进个人,受到省文化厅的表彰奖励。

  进入新世纪后,岐山县人民剧团传统历史秦腔剧目演出开始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电影、电视剧、歌舞、小品、杂志、网络、视频等逐步挤占了戏剧的市场份额。还有,因为剧团体制的变化,剧团演出场数下降,收入减少,演职人员工资不能按时足额发放。面对这一严峻挑战,剧团领导班子坚持开放搞活,向改革要效益。全团演职人员转变观念,增强市场意识,挖掘潜力占领市场;主动争取上级支持,同时向社会、企业、成功人士拉赞助,为剧团积蓄资金,改善戏曲服装、幕布、道具等硬件设施条件,不断提高演出质量,积极整理编排新剧目使剧团逐步走出了困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勃勃景象。时任团长武民生作为经历者,亲身见证了这一改革带来的历史性变化。

  进入新时代,岐山县人民剧团领导班子带领全团演职人员,不忘初心,不辱使命,改革步履不停,不断迈上新台阶。

  2010年11月,岐山县人民政府批准转发了《岐山县文化单位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将全县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逐步过渡为文化企业,县剧团被纳入其中之列。2013年12月,岐山县机构编制委员会下发文件,对县剧团编制进行清理,收回其自收自支事业编制48名,撤销事业编制和事业单位。2015年1月,岐山县人民政府出台了《岐山县文化体制改革实施细则》,县剧团不断深化内部劳动、人事、收入分配三项制度改革,促进由原公益性文化单位向文化企业转变。2016年7月,经县文化广电局提请县政府批准,并在县工商部门注册,成立了“岐山县剧团演出有限公司”,并于2018年4月26日对外挂牌经营。改革后的岐山县剧团演出有限公司通过劳动、人事和分配等内部制度性改革,使剧团内部机构得到合理调整,资源得到优化,服务能力得到提高。还有,由政府购买惠民演出,对演职人员基础工资由财政发放等政策的落实,大大激发了团领导班子的工作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了全团演职人员的演出积极性和热情。这一改革仅仅两年多时间,就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演出公司呈现出演员行当齐全、实力雄厚、剧目繁多、技艺精湛、台风严谨、设备精良、箱底全新的可喜局面。团长郭君芳深有感触地说:“剧团改革,无论怎样改,其目的都只能是出人出戏,这是改革的初衷。要知道只有出人才出剧目,才能凝聚人心,才能让剧团行稳致远,更有前景。”实践证明这一改革是正确的。据了解,除2020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演出不景气外,2018年、2019年两年每年都超额完成了上级下达的惠民演出任务,演出恢复到建团最好水平,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赢。

群英荟萃,事业兴

  “剧团要发展,关键靠人才。”岐山县人民剧团一任又一任管理者从团领导班子成立伊始,便把培养人才起用人才摆在首位,并且作为一项常抓不懈的常态化工作。

  说起剧团对秦腔表演人才的培养,还得从建团初期任命第一任导演张德明说起。

  张德明,是岐山县故郡乡故郡寺人。从小家境贫寒,光绪十六年,随父逃荒要饭,入汉中府天顺科班苦学8年后学成出科,登台演出。民国初年,返回岐山原籍,先入兰积良戏班和华庆社(张家班),后进永顺社(高家班),成为高家班的台柱子,闻名岐山、凤翔、宝鸡等西府各县,人称“张班长”。1951年县剧团成立时,县上有关领导慧眼识人才,破例选拔张德明担任剧团导演。他上任后,一边参与剧团筹建工作,一边为剧团物色招收演员,在从老艺人中招收演员的同时,积极招收有发展前途的学生演员,培养新苗子,为剧团积蓄后备力量。先招收了刘金昌、杨志荣、李明发等老艺人。尔后,从西安等地调入武生王廉民、文生黄秀英、二花脸杜汉民、秦益中,须生杨景成,武生朱进才,正旦朱晓兰、王丽君、武臻伶,丑角薛汉信,以及赵德胜、冯晓风、鲜新民等。这些名演、名角、导演构成了岐山县人民剧团半个多世纪以来秦腔发展史上的风流人物图。1956年初,张德明代表西路老艺人出席陕西省首届戏曲观摩大会,演出《拉骡子》《伯亚奉琴》《抱琵琶》《双灵牌》《诸葛撑船》《李白醉写》等拿手传统剧目,被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录音播放。

  同年冬,张德明被调西北戏曲研究院之后,县剧团又任命鲜新民担任导演。在一任任导演对青年演员身传口授下,团里的一批青年演员迅速成长起来,在舞台上崭露头角,挑起重担,更有被誉为岐山县剧团三大生员,即傅志忠、张凤财、庞红丽,四大名旦,即杨元丽、石春云、李娟琴、王列巧。正是这些栋梁之才、剧目的薪火相传,使得岐山县人民剧团发展历史波澜壮阔,高潮迭起,虽然筚路蓝缕,却也瑰丽辉煌,成为岐山县人民剧团一抹亮丽的风景线。

  张凤财是县剧团成立时招收的第一批学生,那时他才13岁,他不辜负领导和老师的培养,从入团的第一天起,就刻苦练功,经过3年的磨练,便有了扎实的舞台功底,此后他不论在古典剧目中,还是现代戏中出演的角色,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他被剧团任命为教练和导演,甘当人梯,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计其数。庚子年农历八月初六,张凤财走完了他83岁的人生之路。

  在追思张凤财逝世的日子里,剧团的老演员魏文智回忆道:“张凤财是我的恩师。我小时挤在大人堆里看恩师演《智取威虎山》中的杨志荣,突然天降大雨,观众冒着雨看戏,一把伞下挤着几个人头,戏演到打虎上山了,恩师出场,观众喝彩,我边上一个打伞的男人大声给媳妇说:给,你把伞打上,我给咱拍手!这件事初次让我感到艺术的魅力如此之强大。”

  还有一位名叫侯天贵的网友,在微信上这样写道:“追念张凤财的演艺人生,活跃秦腔舞台50年,演人生百态,道世间冷暖,生旦净丑,形神兼备。高台劝化,弘扬正气,名满西府,誉满西府。”他的这一评价,代表了广大秦腔爱好者的心声。

  张兰秦是县剧团又一位出类拔萃的佼佼者。20世纪70年代初,刚刚初中毕业的张兰秦,瞒着父母去报考了岐山县人民剧团。仿佛是命运的安排,从未学过戏曲的他凭借一幅好嗓子,被老师相中。张兰秦那年才16岁,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先是主工须生,每天花十几个小时吊嗓子、练功。后来,他凭借良好的外形和扎实的基本功,在革命样板戏《红灯记》《海港》《杜鹃山》中扮演了李玉和、马洪亮、雷刚等主要角色。从须生改唱花脸,是张兰秦演艺生涯的转折点。改革开放后传统剧恢复,凭借浑厚高亢的天赋嗓音,张兰秦作为一名花脸新人,在剧团挑起了大梁,在传统剧《铡美案》中饰演包拯。1979年末的一天,县剧团在地处半山区的曹家乡露天场内演出《铡美案》,饰演包拯的张兰秦一开嗓,他的声嗓震撼了台下观众,雷鸣般掌声一浪高过一浪,因为这出戏,张兰秦一下子红遍了岐山大地。

  像张凤财、张兰秦一样,岐山县人民剧团许多名演名角成为广大秦腔戏迷的共同偶像。团里的老团长冯晓风在《双罗山》中饰演苏母,多年后还在不少秦腔爱好者中口口相传;郭怀智在《墙头记》中饰演大怪,把忤逆之辈刻画得入木三分,至今在观众中印象深刻;王明科丑角名段让好多人作为酒桌上的笑料;傅有良扮演的双枪陆文龙,王列巧扮演的李慧娘,庞宏丽和贺冠玉在《三滴血》中扮演的孪生小生,王爱琴在《打神告庙》中扮演的敫桂英,曾琼瑶的正旦唱腔,王学琴的丫环表演都在老百姓心里打了很高的印象分。尤其是扮相俊美的杨元丽,作为“岐山娃”的代表,被坊间传颂多年,留下了好多段子:传说杨元丽在乡下演出,在农家吃派饭,一家人为喝杨元丽吃过的臊子面汤相持不下,其父在房子里吆喝道:“争啥哩,倒咱家井里不就都喝上了吗!”这个版本至今在岐山县乡间被广为流传。

  20世纪80年代,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岐山县人民剧团进入了第二个鼎盛期,新涌现出了一批名演名角、名戏,不少剧目参加省上各项评奖,不时获得大奖。丁良生主演的折子戏《打镇台》荣获1984年10月全省青年演员调演表演一等奖;由本县剧作者刘芳贤、黄长明和本团编导郭怀智联合创作的新编历史剧《真假老子》,魏文智饰演剧中贾清廉一角,参加1987年首届陕西省艺术节,荣获表演一等奖。1989年,在陕西省秦腔中年演员“农行杯”大赛中,张凤财在《黄鹤楼》中饰演周瑜,把周瑜这个人物刻画得活龙活现,被评为表演一等奖。这些荣誉不仅反映了岐山县人民剧团的演出实力,也为剧团争得了荣誉。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郭君芳是岐山县人民剧团涌现出的后起之秀。她从小酷爱秦腔,13岁就在益店上戏校,之后又在县剧团背粮学艺,1991年考入岐山县人民剧团,主工正旦。到县剧团后,郭君芳拜张凤财为师,后又拜西安易俗社国家一级演员广雪琴为师,刻苦练功,一招一式,一板一眼,都是一丝不苟,演艺水平提高很快,她对自己扮演的角色细心琢磨,表演细腻,把握人物准确,吐字清晰,唱腔入味,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表演体系,不断被秦腔新人追捧和效仿。如她在广雪琴老师的精心培育指导下,演出传统剧《庵堂认母》,2013年参加首届陕西省文华奖大赛入围60强,荣获三等奖。近年来,郭君芳演出的剧目有《秦香莲后传》《窦娥冤》《忠保国》《五典坡》《狸猫换太子》《双官诰》《庵堂认母》《隋宫密刺》等剧中主要角色,获得多个奖项:1992年被陕西电视台评为荧屏百佳演员,1998年荣获宝鸡市“尖庄杯”专业演员大赛二等奖,2004年获得中国秦腔四大名旦争霸赛提名奖,2010年荣获宝鸡市“盛景杯”大赛一等奖,宝鸡市十佳旦角之一,2017年荣获中国秦腔优秀剧目汇演优秀奖。

  郭君芳从2012年6月起担任县剧团副团长、团长职务,业务、行政管理一肩挑,在她任期以来,把剧团搞得风生水起,红红火火,不仅出戏还出人才。2017年11月,县剧团在九省区举办的中国秦腔传统优秀剧目汇演中,以《狸猫换太子》参加本次汇演,荣获优秀奖。演员郭卫平在2018年宝鸡市举办的全市秦腔清唱大赛(专业组)中荣获表演二等奖;吕建奎在2019年陕西省群众文化节——宝鸡市第二十三届秦腔清唱大赛中荣获表演二等奖;傅定国、张磊、王振宏、王宗昌于2020年7月参加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举办的全省基层文艺院团戏曲表演艺术人才培养项目结项汇报演出中演出折子戏《烙碗记》,于俊峰、李凤侠、王平娟、庞苗演出折子戏《杀庙》,经评审均被评为良好。

  岐山县剧团人还曾记得,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演艺人才的流动活跃期,剧团内不少精英走出岐山,东进省城西安,西赴甘肃、宁夏,闯青海、新疆、西藏等地院团展现才华,为振兴西北地区秦腔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2012年8月22日晚,岐山县政协举办“养育之情,感恩之心——西北地区岐山籍秦腔名家大型演唱会”,丁良生、张兰秦、李君梅、王鸿斌、谢红娟、邵英、王爱琴、郑春林、田碧媛、杨红丽、郭君芳等30余位秦腔表演艺术家、戏曲音乐艺术家、节目主持名家,齐聚岐山古城,群英荟萃,为岐山父老乡亲献艺,成为岐山县城乡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一件盛事。

传承创新,大路宽

  作为群众性突出,艺术性强烈、影响力巨大的秦腔,适应时代需求,保持和发扬传统本色,不断推陈出新,表现出持续不断的生命活力,是秦腔传承发展的必然。这正是岐山县人民剧团成立70年来,由平凡创造出不平凡。

  走进岐山县人民剧团办公室内,有一块悬挂在墙壁上耀眼的牌匾,上面铸有烫红的八个大字:“最具传承力院团奖”,这是2018年6月,由陕西省戏剧家协会、甘肃省戏剧家协会、宁夏回族自治区戏剧家协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戏剧家协会、西宁市戏剧家协会、陕西广播电视台、甘肃省广播电影电视总台、宁夏广播电视台、新疆广播电视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广播电视台十个部门和单位,联合为该县剧团颁发的一块“金”字招牌,也是对岐山县人民剧团适应时代需求,秦腔事业不断得到传承和发展的肯定认可和丰厚回报!

  岐山县人民剧团成立之初,全国正在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和《婚姻法》宣传,为配合形势,县剧团组织演职人员排演出了现代剧《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眉户《大家喜欢》等深受群众热捧。

  1958年,岐山县人民剧团挖掘戏曲遗产,聘请老艺人刘金昌、沈坤山、张启发、高建亭等人先后为团里排演《黄河阵》《太和城》《十王庙》《落马湖》《绝龙岭》《大上吊》《二瓜子打店》等传统剧目。1961年,排演了如秦腔《党的儿女》《南方怒火》《刘巧儿》《红松林》《穷人恨》《三世仇》,眉户《梁秋燕》《高山流水》《鹰山春雷》《两颗铃》,以及新编历史剧《火焰驹》《天河配》《张羽煮海》《游西湖》《法门寺》《谢瑶环》《生死牌》等。一大批优秀剧目,使剧团以戏赢人,以戏站稳了舞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通人和,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岐山县人民剧团恢复了传统剧目的上演。从1979年初开始,该团先后演出了古典剧《十五贯》《屠夫状元》《姊妹易嫁》《八件衣》《忠烈千秋》《金麒麟》《慈母泪》《胭脂》等。迎来了秦腔振兴的春天。团里的老艺人曾记得,传统历史剧恢复后的第一场戏在县城西关的老体育场公演,演出传统剧《十五贯》,平时空旷的体育场内人山人海,重现了20世纪万人空巷看秦腔的景观。

  从1989年以来,岐山县人民剧团多次参加陕西电视台戏曲秦腔《西凤杯》大赛、《秦之声》及宝鸡电视台《西秦戏苑》栏目的拍摄演出。他们先后参演《屠夫状元》《八件衣》《忠烈千秋》《金麒麟》《打镇台》等。演员魏文智、郭君芳先后荣获陕西电视台《西凤杯》大赛、《秦之声》荧屏“百佳演员”称号,进一步扩大了岐山县人民剧团对外影响力,为传承秦腔传统剧目贡献了力量。

  近年来,岐山县人民剧团发扬老传统,老作风,锐意进取,推陈出新,使剧团发展步子迈得越来越大。从2015年以来,剧团在坚持每年利用演出淡季赶排2-3本新戏的同时,恢复排演了县剧团原来固有的传统看家戏《状元与乞丐》《巧断鸳鸯》《素娘》《下河东》《铡美案》《回荆州》《法门寺》及现代戏《智取威虎山》《血泪仇》《梁秋燕》等,新排《烙碗计》《哭墓》《柴桑关》《反西凉》《庵堂认母》《反长沙》等折子戏,古调新弹,推陈出新,为剧团的可持续发展蓄势蓄力。

  传承传统戏曲剧目,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洋溢着青春活力的年代,岐山县人民剧团充分挖掘本地历史文化资源,编排出《文王回西岐》《真假老子》等历史传统剧目和《照儿画爸》《小两口》《同是女儿》《爱暖心头》《接公公》等一批现代小戏。由郭怀智、魏文智创作的剧目及戏曲小品《凤鸣岐山》《小两口》《照儿画爸》等,分别参加第五届宝鸡市戏剧节、第二届陕西省艺术节,陕西省文化厅、陕西电视台主办的戏曲小品大赛演出,获得多个奖项。其中《文王回西岐》荣获宝鸡市新创剧目调演表演一等奖,宝鸡市“五星杯”秦腔专业演员演唱大赛一等奖。《同是女儿》《爱暖心头》《接公公》等都获得省市奖励。不仅如此,剧团编创人员还为地方税务、工商、公安、卫生等行业创作小品《派出所的星期天》《山妞》《自食其果》《考验》《热血涌真情》等,在行业汇演中分别获得省市奖励。随着新戏小戏的产出,剧团也涌现出了一批名角新秀。这些新戏小戏演出虽已30余年,但至今在观众心中回荡,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街谈巷议的重要话题,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

  2019年,岐山县人民剧团举全团之力,联手打造廉政教育的文艺精品,以流传西岐古地召公“甘棠遗爱”的故事为创作题材,精心创编出大型秦腔传统历史剧《甘棠清风》,被搬上舞台与观众见面,并亮相省戏曲研究院大剧院。还于2020年10月第九届陕西省艺术节期间在宝鸡工人文化宫剧场参演,受到省内外文化、戏曲界专家、名家,以及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一台戏能否演出成功,还要靠文武场面的配合。在岐山县人民剧团70年的发展历程中,人们不会忘记武乐队的司鼓刘耀武、于志江、炊作勤等,文乐队的李宝民、齐宗礼、杨德生、白天锁、李拴岐、李云章等,他们一代传一代,在戏曲音乐岗位上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为剧团乐队发展付出了很多艰辛和心血。还有舞美徐鸿新,在剧团舞美工作岗位上40多年不辞辛苦,潜心钻研舞台美术设计制作,为团里的大戏小戏精心设计绘制的舞台美术作品不计其数。因为他们,使岐山县人民剧团文武乐队、舞美在西府县区秦腔艺术界技压群芳,硕果摇枝。

  回首往事,文艺工作者都有属于那个年代的独特记忆。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岐山县人民剧团的发展变化让人震惊和叹服,然而不变的是永远充满激情的奋斗精神,以及探寻艺术真谛的情怀。岁月流转,初心不变。建团70周年,是岐山县人民剧团不忘初心,继往开来的新起点。展望未来,岐山县人民剧团将顺应时代要求,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振兴秦腔,繁荣岐山文化艺术事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2019年11月27日岐山县剧团新编大型秦腔廉政历史剧《甘棠清风》在岐山大剧院首场演出剧照。


 

排练

岐山大剧院

热情的观众


 

新编大型秦腔廉政历史剧《甘棠清风》演员谢幕


演出.剧照

咨询指导 |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Copyright © bjsqyg.com 1999-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05010507号  陕公网安备 61030202000149号 技术支持:艺帆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