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欣赏
书法绘画 音乐舞蹈 戏剧曲艺 文学创作 图片摄影 理论研究

文学创作

文学创作

池 塘

2018/11/25 作者:张峰青  点击数:

  记事时起,在家的旁边有一个池塘。站在高处俯看池塘全貌,呈漏勺形状,在“勺柄”处,地势稍高,慢坡地貌。在干旱少雨的冬季,池塘因干旱而见底。乡亲们可以将架子车推入池塘。池塘底部形成有两三尺深的黑色淤泥,这在当时,是农田最好的肥料。在池塘不远处有一方宽大的场院,是用来摊晒淤泥的地方。将池塘里的淤泥铲出来,用架子车运送到场院上,经过三五天的晾晒,淤泥脱水,然后农人们将其敲打成粉末,再以竹筐或竹篓,担运到农田里,来提高土壤的肥效。

  记得,每在冬天的早晨,场院上,人们的说话声,农具的碰撞声,车轮的滚动声,此起彼伏。那是人们在赶早收拾肥料。因为当时生产资料的匮乏,家畜的粪肥也很有限,用淤泥来替代肥料,也是非常划算的事情。夏秋的多雨季节,池塘里汇聚了村庄四处流淌而来的泥水,经过半年的蓄水沉淀,池塘里的淤泥越积越厚,这些淤泥具有丰富的有机物,于是就成了肥料。也因为冬天庄稼活较少的缘故,农人就有了充沛的时间和精力给农田上肥,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把池塘里的淤泥清理一下;另一方面也是农人为了找点农活,让耐不住空闲的心境在冬日里有所寄托。所以,寒冬腊月,清理淤泥,再到第二年的阴雨时节,涝池不会因为积淀而变浅,总会容纳足够的水量。

  池塘就像水库的调节阀,大雨滂沱的时候,村庄里的泥水会顺着各家的排水渠流入池塘之中。当池塘里的水与边沿齐平的时候,水会沿出口的地方缓缓溢出,流到一条自然渠里,最后奔向渭河。于是池塘在雨季能起到缓冲的作用,让肆意的泥水沿一定的路径流淌,杜绝了泥水的肆意泛滥,避免了水灾。由于我家的房屋位于池塘的附近。每在农闲时候,父亲抽空从渭河滩运回一些石块,将池塘的边沿进行加固。用石块一层层在池塘的边沿垒砌石坝,然后填入泥土,再踩踏瓷实。如果天气晴好,气候干爽,泥土会和石块粘连在一起,时间一长会生出细密的青苔,这些青苔镶嵌于石缝之中,有很好的防水作用,这时候的石坝就相当牢固了。也有天气不好的时候,刚垒成的石坝,还没过夜,适逢一场大雨,在雨水浊浪的冲刷下,石坝就坍塌了,石块和泥土崩溃于池水中 ,就只有等到天气晴朗的日子,捞出石块,拉运泥土,另起地基另垒坝。已不记清父亲垒成的石坝崩塌过多少次,但父亲一直是勤恳的劳作着,垒了塌,塌了再垒,他相信砌垒的石坝终会有牢固的一天。

  每在晴朗的日子,池塘的水经过沉淀,更加清亮,一池碧波,就那么亮晶晶的存在着,一如镶嵌在村庄里的镜子。也成了乡亲们洗衣灌溉的取水处。在池塘堤岸的石头旁,会有许多人在涮洗衣物;有人也将牛马牵到池塘边饮水;还有一些人挑担提桶,取水去灌溉菜园的秧苗。夏秋时节的池塘,让生活变得干净清爽,让村庄充满温情的画意。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农田的施肥,使用了有机肥料。粮食的产量也大幅提升。淤泥不再作为主要肥料,池塘的淤泥越积越多,池塘变浅,最后近旁的人家,又把垃圾泥土填入其中,池塘最终变成了一大块平地。池塘消失了。又过了几年,平地上又建成了几十座民居。现在已没有池塘原来的模样,但有关池塘的记忆还在,每在霪雨霏霏的日子,回忆的图象却更加清晰。

咨询指导 |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Copyright © bjsqyg.com 1999-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05010507号  陕公网安备 61030202000149号 技术支持:艺帆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