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欣赏
书法绘画 音乐舞蹈 戏剧曲艺 文学创作 图片摄影 理论研究

文学创作

文学创作

拜谒五丈原诸葛亮庙

2022/03/24 作者:吴利强  点击数:

  凡是读过《三国演义》的人,无不对诸葛亮肃然起敬,称赞不已。在人们的心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上知天文,下识地理;三教九流,无所不通;诸子百家,无所不晓。”他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出将入相,忠君爱国,为官清廉,教子有道;他是一代名流,天下奇才,英明千古……说实在的,年少时,我也曾把诸葛亮当成自己的偶像,向往自己也能成为一个博学多才、卓尔不群的人。也因为自己本就生在陕西陈仓,与岐山接壤,出于便利,我曾两次登上五丈原,游览拜谒了诸葛亮庙。

  第一次去五丈原是一九九九年的农历二月二十前后,正值诸葛亮庙古庙会(庙会一年两次,春会为农历二月二十前后,秋会在七月二十二日左右)。那天,只见高店镇街道上商贩云集,人山人海,许多游客慕名而来,纷纷登上五丈原观览踏青,进入庙内叩头烧香,算命看相,测字卜卦,祈福禳灾。那年,我和母亲、妻子三人原本只是去高店镇购买一些花种子和葡萄苗,恰巧遇上了诸葛亮庙会,因此,便顺道去了五丈原。高店镇就在五丈原下的渭河谷地,北距五丈原一公里。公元234年(建兴十二年)春天,诸葛亮率领十万大军,以魏延为先锋,从汉中出发,沿褒斜道行进,开始第五次北伐。相传蜀军来到渭河之滨,要选一个万无一失的安营下寨之处。诸葛亮亲自前往五丈原探察地形,他走到五丈原中部一个地方,见这里地窄坡陡,向前可与魏延前锋联系,退后能与斜谷口的杨仪配合,可进可退,最为险要,所以就在此修城筑堡,设立中军帐,坐镇指挥。魏延听从诸葛亮调遣,在五丈原下、渭河南岸一突兀要地安营扎寨,屯兵驻防,与魏军隔渭河对阵。因魏延曾在此驻防的缘故,后人在这里修城建舍,定名“魏延城”,以纪念这位骁勇猛将。历史上,魏延城一带是褒斜道北出口的重镇集市,从汉代至南宋初年,一直是南北人员往来、商品交换的集散地。到了元代,一高姓商人在此开店经商,此人经营有方,生意兴隆,高家店铺越办越大,门市盈街,人们逐渐称其名叫“高店”。这里还处在渭河南岸岐山、眉县、宝鸡(现为陈仓区)三县中心,有“三县第一集”之誉。现在已成为五丈原一带经济文化中心。

  我们出了高店镇向南走,不一会儿就来到五丈原下。抬头眺望,原高坡陡,地势险要,一条石阶山路逶迤而上,似乎看不到尽头。上山的石阶又窄又陡,不是一直通往山顶,而是七曲八拐,名为“盘盘道”,也称“古道十三盘”。相传,三国时期,驻扎在五丈原的蜀军为了方便下山取水,专门修筑了这条道路。这条道路至今仍在使用,道路两边遍植翠柏、银杏,古意盎然。我们沿着石阶拾级而上,走一段歇一会儿,再走一段再歇一会儿,这样歇过几次后终于攀上了塬顶。登高望远,五丈原南面依山,东、西、北三面凌空,北面的渭河依稀可见。据百度百科介绍:五丈原,位于陕西省岐山县棋盘山北麓,南连秦岭浅山,东、西、北三面均为悬崖陡坡,沿山宽0.5公里,北部宽1公里,南北长2.5公里,原面呈“琵琶”形,向北倾斜。传说,五丈原原名陂陀坡,秦二世巡行天下,西行至五丈原下,当时正值夏末秋初,闷热难耐,命人取石头河水冲凉,河水晒得温热,虽冲澡却闷热不减,他只好起驾上塬,塬上秋风习习,顿觉全身凉爽,突然又遇五丈高的旋风刮起,秦二世觉得这是吉兆,将此地名改为“五丈原”,而“五丈秋风”则作为岐山八景之一流传至今。莫说两千年前,就是现在登临五丈原,你依然能感受到习习凉风拂面而来,不觉叫人心魂俱静,神清气爽。试想,五丈原依山外延,三面凌空,毫无阻碍,加上地处渭河川道,“风因水而起”,塬上自然常年风吹不止。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一九九九年的五丈原诸葛亮庙极其简单:一座大殿,殿内供奉着诸葛亮神像,大殿之后就是诸葛亮衣冠冢。除此之外,我好像没发现什么特别的建筑。跟其他游客一样,既然来此,必有所求。听说诸葛亮庙内的卦签特别灵验,我也禁不住求了一签。没想到竟然是上上签。既然是上上签,必是祥和之说,我就权当拿钱买个开心罢了。

  二零二零年的五月,我和几个文友再次游览了五丈原。这次看到的,明显与二十年前的大有不同。以前我们爬过的陡坡已不复存在,代替它的是一条蜿蜒盘曲的公路。不管是私家车,还是旅游大巴可以直接开到塬上去。从塬下开车,大约10分钟就可达塬上。五丈原诸葛亮庙旁有一个大停车场,专门为游客提供方便。我们去售票厅买了门票,便兴冲冲地赶到诸葛亮庙前。

  现在的诸葛亮庙已今非昔比,只见庙门是一座高大雄伟的门楼,坐南朝北,青瓦红柱,画栋雕梁,气势恢宏。大门正中上悬“五丈原诸葛亮庙”竖匾,书法流畅沉稳,系著名书法家舒同题写。大门两侧对联是: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相传此联是曾救过孙中山的辛亥革命元老孙墨佛先生所撰。联中以数字遣词成句,将诸葛亮隆中吟颂《梁父吟》,北上两次上陈《出师表》,辅佐蜀汉,最终与魏、吴鼎立,同出师身殒地五丈原妙用一起,点明了诸葛亮的功业,更突出五丈原作为诸葛亮一生归宿地的地位。大门后另有一副对联:伐曹魏名留汉简,出祁山气吞中原。这副对联,简明扼要地概括了诸葛亮五次北伐,匡扶汉室的历史功绩,赞颂了他安国定邦,一统中原的雄心壮志。大门两侧厢房,有跟随诸葛亮来到五丈原的蜀将魏延、马岱塑像,两人全身戎装,手持兵器,威武而立。

  进了大门,门西有一棵胸径80厘米的百年古槐。其西侧枝干三分叉而又合为一体,自然天成,喻义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又象征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因而取名“结义槐”。其东侧枝干下分上交,象征诸葛亮与蜀汉江山同在。整个树枝分合相聚,连枝连体形态奇特,世上罕见,为庙内三大自然景观之一。

  大门后面两侧是钟楼和鼓楼。钟楼内悬挂着高2米、重2吨的铁钟,此钟系明代嘉靖年间所铸,至今撞击时,声闻原野,余音悠悠。鼓楼内陈设一面大鼓,直径1.7米,高1.8米,虽比不上其它古钟的历史久远,也不失鼓中庞然大物。每逢初一、十五祭祀之时,钟鼓齐鸣,回荡庙宇,仿佛又回到了当年魏蜀五丈原大战的氛围中。

  钟鼓楼后面是诸葛亮献殿,它也是诸葛亮庙中的第一大建筑。整座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人字形式屋顶,屋内宽敞,是古人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献殿前檐有一根粗二尺、杨木质地的檀条,通直无曲,粗细均匀,“长、粗、直、大”,是诸葛亮庙内的一处奇特景观。由于它长五丈、通直无接头,故称“五丈通檀”。

  献殿门上悬挂“五丈秋风”巨幅匾额,殿前两柱上对联为:三顾许驰驱三分天下隆中对;六军彰讨伐六出祁山纲目疏。对联中提到“三顾茅庐”的故事,想必妇孺皆知,而刘备从“三顾茅庐”得来的“天下计”是什么呢?可能有人未必知道。东汉末年,诸葛亮结庐隆中,经过隐居隆中十年的学习交游,对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有了透彻的了解,形成了自己的政治见解。就在这时,刘备“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天下计”来了。刘备谦恭恳切的态度打动了诸葛亮,于是,诸葛亮推心置腹地跟刘备谈了自己的主张,即《隆中对》(也称《草庐对》、《隆中对策》)。诸葛亮在对策中,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刘备后来就是基本上按照这个政治方案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天下三分的政治局面。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辅佐后主刘禅,向刘禅献上治国大计前后《出师表》,陈述了北伐曹魏才能保全蜀汉的观点,表明自己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随后六出祁山,北伐曹魏,以实现“北定中原,一统天下”的宏伟目标。“只因先主叮咛后,星落秋风五丈原”,大星陨落,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千古绝唱。

  献殿东、北、西墙壁上,镶嵌着有名的《出师表》石刻,人称“三绝碑”。三绝碑石刻系用四十块边长六十三厘米的正方形青石板连缀而成,上刻诸葛亮前后《出师表》。《出师表》是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曹魏前后给后主刘禅的奏章。这篇凝聚着诸葛亮公忠体国、励精图治精神的文章,展现他北定中原,谋求统一的坚定信念。表文言出肺腑,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光照千秋,传颂万古,堪称一绝。《出师表》墨迹为南宋民族英雄岳飞书写。其书法遒劲飘逸,酣畅淋漓,气势磅礴,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岳飞“挥涕走笔”“不觉泪下”的澎湃心情。明太祖朱元璋称岳飞的书法“纯正不曲,书如其人”,叹为稀世墨宝,是为二绝。刻石刀笔出自名驰西北的石雕工匠樊登云(清末陕西富平人)之手,其刀功纯精,镌镂出神,随笔走刃形同真迹,此为三绝。

  诸葛亮献殿与正殿之间,建有八角翘尖、飞檐澡井的八卦亭。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由“一”和“- -”符号排列变化组合而成。古人以它们分别代表天、地、风、雷、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后来又用来表示不同的方位、颜色等。八卦亭即按八卦方位建亭,也是纪念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卦图”的意义。亭上的长联进一步将卦意与五丈原的形势结合起来:亭号八卦震宫龙巽宫鸡雕刻成象;原名五丈原山在后水在前包围若屏。

  八卦亭后的诸葛亮正殿是诸葛亮庙中最重要的建筑。现存建筑为清代光绪年间重修,面阔五间,内设诸葛亮坐像,描金绘彩,羽扇纶巾,仪表端正,神态祥和,外秀内刚,一副儒相智将风姿。坐像上方悬挂“将相师表”及“出将入相”、“北定中原”三块匾额。诸葛亮坐像前站立蜀国四员大将,东侧为关兴和王平,西侧为张苞和廖化。屋内东西山墙上是《三国演义》故事壁画。两侧耳房里,配享杨仪、姜维。正殿门上悬挂一副横额:英明千古。左右门柱上的对联为: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仰风流于遗迹万古清高”。这副楹联是冯玉祥将军于中华民国十七年十二月所撰,他盛赞诸葛亮的丰功伟绩,高风亮节,是足以流传万古的。

  正殿东西两侧分别是日门和月门,走出日门,会来到东厢房,那里是诸葛亮五次北伐陈列室;走出月门,会来到西厢房,那里是诸葛亮生平陈列室。走进诸葛亮五次北伐陈列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诸葛亮和刘备隔着一张茶几坐在一起交谈的雕像:刘备谦恭随和,仔细聆听;诸葛亮神情自若,谈笑风生。这幅画面不由得让人想起“三顾茅庐”隆中对的情景。陈列室东侧的墙面上,依次是诸葛亮五次北伐时的行军路线图、经历的大小战役、战场所在地、使用过的兵器及车马运输工具等简介及图片等。陈列室内停放着诸葛亮制造的木牛、流马。《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退军……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小说《三国演义》有描述在五丈原战场上,诸葛亮于上方谷(葫芦谷)制造“木牛、流马”,后在战场加以使用的描述,并赋诗赞曰:“剑关险峻驱流马,斜谷崎岖驾木牛。后世若能行此法,输将安得使人愁?”《南齐书·祖冲之传》说:“以诸葛亮有木牛、流马,乃造一器,不因风水,施机自运,不劳人力。”以此推论,三国时的木牛流马是运用齿轮原理制作的自动机械。

  《三国演义》中讲述,诸葛亮在五丈原中军帐临终前,姜维入帐,至孔明榻前问安,诸葛亮传授姜维密书、连弩之法。张澍《诸葛忠武侯集·兵法》中有《渭南密诀》:“盖武侯八阵图法也。”这本兵阵密诀大概在他死前传授手下,而留名于后。“连弩”,历史上也有记载,《三国志·诸葛亮传》称赞诸葛亮:“长于巧思……损益连弩”。连弩,也就是后人称道的“十矢连弩”。有幸,我们在陈列室的一角的玻璃罩下见到了连弩。《三国演义》中说诸葛亮制造的连弩,威力惊人,魏军士兵见后十分诧异,视为“神弩”。

  离开诸葛亮五次北伐陈列室,往后半院走,经过“孤忠”(门牌有“孤忠”两个大字,取自元朝郑元祐的诗句“孤忠既足明丹心”)门,我们来到月英殿。殿内有诸葛亮的夫人黄月英坐像,像前有诸葛亮和月英的两个儿子站立像。黄月英,三国时荆州沔南白水人,沔阳名士黄承彦之女。传说她长得很丑,实际并非如此,月英不但长得漂亮而且很有才,对诸葛亮事业支持帮助很大。月英殿门一副嵌名联:月影扶摇灵心一点通羽扇;英才绽放智慧万端射斗牛。这副由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启功书写的楹联,已充分说明黄月英并非等闲之辈。

  月英殿的北侧便是八卦阵。唐代杜甫有诗云:“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正是这首诗,使诸葛亮武侯的八阵图名流千古。八卦阵根据八卦图原理所建,是古代作战时的一种战斗队形和兵力部署法。按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和遁甲“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原理推演变化。唐朝杜牧《孙子注》中提到诸葛亮出斜谷,因兵力不足,曾用阵法,“至屋司竹园仍有旧垒,司马懿以四十万步骑不敢决战。盖知其能也。”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蜀军撤退,司马懿亲自到五丈原,察看蜀汉的军营,见所有营垒、屏障、井灶布置有序,布局严密,连声赞叹“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也。”这个让司马懿如此敬佩的行营布局,相信便是名传千古的“八阵图”。后来,人称五丈原上有“武侯阵法”古景,即由此而来。

  出于好奇,也想亲身感受八卦阵的神奇奥妙,我们几人相跟着走进了八卦阵。谁料,进去是一个入口,走着走着便出现了许多岔道。我们不知道该走那条道,就“兵分几路”,当某个人发现能走下去时,就连忙喊叫其他的同伴走过来。但是,岔道太过,岔道进去又会分出几个岔道,往往走着走着就走进了死胡同。就这样,我们在八卦阵里不停地“试错”,几乎转晕了头。有几次,竟然走回了原路。幸亏人多,总有个人会误打误撞地走出去,于是,大家寻声而去,一个跟着一个走出去。等走出出口,来到院子里一看,才知道这座八卦阵并不大,从入口到出口也就二三十米。虽不大,也算领略到八卦阵的厉害啦。我们也知道,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仅供娱乐的迷宫而已,并非真正的险象环生、九死一生的八卦阵。

  出了八卦阵的院子,我们又经过月英殿,继续往南走,来到将相园。将相园的东侧围廊是“武将廊”,从北至南依次是蜀国大将吴班、马忠、张嶷、吴懿和张翼的坐像。将相园的西侧围廊是“文臣廊”,从北至南依次是蜀国重臣蒋琬、费祎、杨顒、李恢和李福的坐像。这些文臣武将或者是跟随诸葛亮出师北伐的将领,或者是与诸葛亮交好、被诸葛亮提携的大臣。他们共同团结在诸葛亮周围,为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将相园的南侧围廊是“碑廊”,墙壁上镶满古今文人吟诵五丈原与诸葛亮的诗作,其中有诸葛亮第五次北伐(234年)时,驻军五丈原上,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所写的《诫子书》;有唐代诗人杜甫游览武侯祠时题写的七言律诗《蜀相》;有中国国家画院艺委会副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李延声作于一九八三年的诸葛武侯像等。

  从将相园往北走,经过“两朝开济”(门牌有“两朝开济”四个大字,取自杜甫诗句“两朝开济老臣心”)门进入将星园。将星园的正中央是将星亭,亭中立一块陨石,是在五丈原附近发现的。相传,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率蜀军与魏国大都督司马懿率魏军相对峙在渭河的南、北两岸,诸葛亮“将星”三投而下陨落五丈原,不久,诸葛亮即病逝于五丈原行军大营,陨星落地即化为此“落星石”。此石长1米,宽0.4米,深青带褐色,表面凹凸不平,恰似五丈原之地形地貌。人们将“诸葛将星”供奉于庙中,追忆一代圣贤。

  将星园古柏森森,梅竹丛立,玉兰挺秀,一片肃穆幽静的园林景致。柏树林下,诸葛亮衣冠冢独卧其中。据说,当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遗体运回汉中,葬于勉县定军山。五丈原民众敬仰诸葛亮治军有方,不扰百姓,为表达怀念之意,遂堆土落坟,建衣冠冢于塬头。墓冢周围砌有石墙,树有28根立柱,隐含诸葛亮辅佐刘备及刘禅共28年。

  拜别诸葛亮衣冠冢,我们继续向北来到西厢房,这里是诸葛亮生平陈列室。诸葛亮五次北伐陈列室(东厢房)正好与诸葛亮生平陈列室(西厢房)东西对称,诸葛亮正殿东西两侧的日门和月门真好相对。出了日门是东厢房,出了月门是西厢房。这样看来,整个建筑排列在由北到南的中轴线上。主轴东西两侧为独立的院落,具有我国古代祠庙建筑的风格。诸葛亮生平陈列室内主要是诸葛亮生平简介,诸葛亮的一生大致为:生于山东,避难荆州——躬耕隆中,吟啸待时——三顾茅庐,隆中晤对——际遇风云,一展雄姿——进据西川,施政治蜀——修兵利器,南征北伐——一代名相,千古颂歌。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青年时期耕读隆中,后刘备三顾茅庐,离开襄阳从政治国。在长达27年的社会实践中,他辅佐刘备父子内修政治,外接孙吴、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北伐曹魏,历经艰辛,为我国西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华夏的统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智慧才能和奋斗不息的精神,赢得了世人的称颂。特别是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名言,更传之千古。千百年来,他一直被视作智慧的化身、真诚献身的楷模和封建贤相的典范而名标青史。

  今天,武侯墓内保留的两副对联,仍追忆着诸葛亮大星陨落的五丈原:

  隐居求其志,行义达其道,王业偏安炎汉恨三足鼎立;

  扶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鞠躬尽瘁大星陨落五丈原。

  1700多年前的三国硝烟已经飘散,它历经沧桑,承载着诸葛亮的大名,生动而传奇,伤怀又感人;地因人而名响,人以地俞神奇,人地相映,永留史册。

咨询指导 |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Copyright © bjsqyg.com 1999-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05010507号  陕公网安备 61030202000149号 技术支持:艺帆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