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欣赏
书法绘画 音乐舞蹈 戏剧曲艺 文学创作 图片摄影 理论研究

戏剧曲艺

戏剧曲艺

秦腔是陕西的文化名片

2014/10/09 作者:唐明晰  点击数:

——兼谈秦腔肖派(婉约派)传人李淑芳老师香港演出 

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  唐明晰

     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兼赛马会创新大楼今年3月18日正式启用。该设计采用的抽象非对称的空间设计意念,设计大气,富有想象力和未来感。

     该大楼启用后,第一个正式外来展览就是西安交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西部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举办的《天人合一,代代相传-陕西文化与设计创新展》;第一个演出的就是陕西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秦腔肖派传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李淑芳老师。

     展览于2014年5月7日下午5时正式开幕。开幕式上,当主持人宣布下面由李淑芳老师演唱秦腔肖派经典名剧《蝴蝶杯- 洞房》时,全场鸦雀无声。倒不是因为其他原因,主要是因为在场的国内外嘉宾,包括国内知名品牌企业恒源祥集团的高层以及香港理工大学的领导,设计学院的师生们对秦腔毫无概念,从来没有听说过。

     报幕声音未落,李淑芳老师身穿红色的《蝴蝶杯- 洞房》新娘服饰及全套行头(凤冠和首饰),缓步走上舞台。经过三小时化妆,由易俗社资深化妆造型师王育惠大师亲自化过妆的李淑芳魅力惊人。只见她步履轻盈,身姿优雅,面露微笑走上舞台,音乐尚未开始,只见她面向观众一个悠然婉约的亮相,顿时全场发出了一阵惊叹的嘘声。几乎所有在场的观众不约而同地掏出手机、相机等设备,大家已经意识到这是一个不可错过的机会。音乐开始,《蝴蝶杯- 洞房》那喜悦欢快的行板过门飞向空旷的大厅,李淑芳老师以一贯的雅致和温柔的嗓音,唱出她那两句早就在陕西秦腔爱好者的耳朵里听出了耳油的“只听得谯楼上起了更点,洞房里偷眼看奴的新郎”。这时,观众才开始意识到,他们正在走近秦腔,他们正在与国宝级的秦腔艺术家近距离接触,投影仪上打出了那脍炙人口的唱词。立刻,他们听懂了秦腔,他们发出了会心的微笑,跟着李淑芳老师那扣入心灵的婉转音色和动人旋律,走进了秦腔的天地。毫无疑问,从那一刻起,他们的心里,从此有了秦腔。

     就在人们以愉快轻松的心情欣赏李淑芳老师演唱的时候,在场的人群里面只有我最紧张。我是本次展览的主持人,对于我来说,这个演唱是本次开幕式,甚至是整个展览最关键的时刻。在我看来,秦腔是陕西的主流文化,此次展览展现了陕西省在视觉艺术,民间工艺方面的大师之作,这些展品无疑会对观众产生视觉上的冲击。但是在听觉上,还得靠秦腔的魅力来打动观众,秦腔,无疑是对观众产生听觉冲击力的最佳剧种之一。但是,香港的观众对秦腔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我心里并没有底。

     李老师一曲唱完,我的博士生利杨上台给李淑芳老师献上一束鲜花,台下的观众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时我才松了口气。

     我对秦腔情有独钟,更是李淑芳老师的粉丝,说来话长。

     1997年,我辞去在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职位,来到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当了一名助理教授,为的就是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中国文化。2000年,我第一次去西安,就被西安当时非常活跃的民间秦腔演唱所打动。当时走遍了城里城外的秦腔茶座,知道了秦腔《打红》这个规矩。一连几个晚上,我都去打红,一直打到结束。我被打红这种尊重艺术,人性化的古老规矩所感动。你若喜欢台上的人的唱腔,你就打红,给点钱,表示敬意,不然你就坐在下面喝茶,这比英国的绅士风度一点都不差,而且更大方,更豪爽,这正是陕西人的性格。有一天晚上,我和一个大老板打红较上了劲,那老板打多少,我就打多少,结果弄得那老板很不爽,想要手下去教训我,亏得在场的几个唱秦腔的大姐们看出有点不对劲,悄悄劝我离开,说人家打红用的是公款,你在这凑什么热闹,小心人家揍你一顿。

     回香港以后,我写了自英国回来的第一篇用中文撰写的文章《打红》。从那时开始,我就爱上了秦腔。我去易俗社问人家,你们有什么好的秦腔碟子,那人说,有啊!李淑芳的专辑! 我买回香港一听,果然是精品,那碟子上的第一段唱的就是《蝴蝶杯- 藏舟》里的《耳听得谯楼上二更四点》,只听见那 “耳”一声长长地,轻轻地出场来,我立刻就领略了婉约派的风格,从小自学小提琴拉了几乎所有的八个样板戏的我,一下子就感觉到,这秦腔婉约派、肖派值得一学,是戏剧中精华的精华。

     在中国,戏剧有上百种,京剧是国宝,自然毫无疑义,京剧在许多方面,可以说是集百家之长,更胜一筹,尽人皆知。然而,就婉约唱法而言,京剧也许不如秦腔肖派。也就是说,目前,京剧尚无法归纳秦腔婉约派的技巧和旋律,不能像秦腔婉约派那样淋漓尽致地抒发民间百姓的生活情感,爱恨情仇。这是因为秦腔婉约派注重于温柔细腻,与一般人理解的秦腔的粗犷,豪迈的吼叫声拉开了距离,可以说是以柔克刚,阴阳并重,并结合了老腔、眉户调,甚至是陕北民歌的旋律和特长,深深扎根陕西民众心中上千年,充分展现了普通大众艰苦生活中的情趣与幽怨,展现了顽强的地域特色,因此很难被外来文化或主流文化所改变。

     其中,特别是肖派的鼻音转换,使得在抒情的唱段中自然的改变音色而适合剧情的需要,最大限度地表现了人声之美,人声之雅,和人声之情。这不仅是在中国戏剧理论里,就是在全世界的西洋发声理论里,也是独树一帜的。现在西方还很少有人知道这种唱法早已在陕西唱了几百年了。从这个意义上讲,秦腔已经远远超前于西方的音乐理论与实践。秦腔在陕西的普及程度,可以说超过了国内任何一个剧种,连京剧、昆曲也要刮目相看,说不定哪一天就被秦腔超上去了。

     陕西是中国文化之根所在,其绘画,手工艺,雕塑,剪纸,皮影,刺绣等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社会,民众基础。但是,这些艺术形式的规模,都无法与秦腔相比。秦川深入到陕西的每家每户,深入人心。就像陕西籍的著名作家贾平凹所写的“八百里秦岭尘土飞扬,三千万万人民齐喉秦腔”。在尘土飞扬的环境里照样齐喉秦腔,不怕堵了嗓子,足以见到陕西人对秦腔的喜爱和依赖。秦腔是陕西独特的地域文化,是陕西的主流文化。这是历史遗留给陕西人的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方面。这说明过去,在这里曾经达到过当时的经济和物质生活的顶峰。人们只有在丰富的物质生活条件下才能这样有精力去追求和发展精神的享受。就像眼下的西方人富裕了,对洋歌剧极致崇拜一样。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前院长(英国人)付哲强曾经说过,“香港是个没文化的地方,连个像样的歌剧院都没有。”后来,香港人也意识到这一点,于是他们立法,拨款,买地开始发展西九龙文化区,其中,世界最高水平的大型歌剧院即将拔地而起。

     秦腔在陕西深入人心,今年元宵节我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当时,我和西安交通大大学吕晓宁老师,西安交通大学通理学院毛军伟老师与宝鸡市陈仓区文化馆董珠课馆长一起拍摄记录片《社火》。正月十三那天,气温零下三度。但是那天下午陈仓区文化馆组织了秦腔表演比赛。在刺骨的寒风里,我们看见许多听众以极大的热情在台下跟着台上的演员哼唱,有一种沉醉于秦腔的激情与火热。而陈仓区文化馆的干部,专家们和馆长董珠课也坐在寒风里,手套,头巾,围巾都不管用,他们冷得打哆嗦,但还是坚持和一丝不苟地给演员打分。这感人的镜头后来出现在纪录片《社火》里。

     李淑芳(艺名小若兰),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秦腔肖派传承人)。李淑芳学习肖派,并不拘泥于一味模仿。在继承肖派表演细腻、鼻腔共鸣的艺术特点外,大胆的结合自身嗓音条件,运用科学发声方法,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在表演、唱腔上更加丰富了肖派艺术魅力。她是目前陕西省最年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她的老师,已故著名秦腔肖派大师肖若兰曾被民众拥戴为秦腔皇后。肖若兰生前曾认为,在陕西众多的秦腔表演艺术家中,只有李淑芳一人全面传承了肖派秦腔表演的艺术。在30年的艺术生涯里,李淑芳成功演出并创作了大量的秦腔经典剧目和新剧目,获奖无数,她是陕西乃至全国首屈一指的秦腔表演艺术大师。

     2011年,她在令人颇为困惑的遭遇和困难的条件下迎难而上,以《藏舟》,《柳公馆》和《山乡御妹》三部经典折子戏一举夺得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将秦腔推上中国戏剧的殿堂,为广大的陕西秦腔爱好者带来喜讯,为广大的秦腔艺人树立了典范。 

     《天人合一,代代相传 - 陕西文化与设计创新展》的策展人之一,加拿大著名建筑师在为展览介绍每个艺术家的前言里这样描写李淑芳老师,他写道:

      “没有一种媒体能比人声更加直接地与人的灵魂对话。这位秦腔大师以她充满力量和感情的嗓音向我们倾述生活,她的声音里有着许多前辈大师们的回声。当她演唱的时候,历史与时光的分界开始融化,一种全球意义的人类体验从美丽而深层的嗓音里飘来,在优雅的旋律中流动,述说着生活的美好。”

     今年三月,因为拍摄记录片《社火》的原因,我通过西安交通大学博物馆馆长,我国著名书法家钟明善教授在西安见到了李淑芳老师。在此之前,我三顾易俗社,买了三次她的《李淑芳演唱专辑》,但从来都是只听其声,未见其人。这次见到了李淑芳老师本人,让我非常高兴和激动。对于我来说,李老师就是陕西秦腔的代言人,是最高水平,而生活中的李淑芳老师充满活力,平易近人。

(连载之一)

咨询指导 |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Copyright © bjsqyg.com 1999-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05010507号  陕公网安备 61030202000149号 技术支持:艺帆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