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欣赏
书法绘画 音乐舞蹈 戏剧曲艺 文学创作 图片摄影 理论研究

戏剧曲艺

戏剧曲艺

他把一生献给了秦腔事业

2018/07/13 作者:孙安文  点击数:

—— 记宝鸡人民剧团原团长刘遇道

      提起刘遇道,宝鸡人民剧团的老演员们异口同声地说:“刘团长是一个大好人!”说他一生爱秦腔,爱剧团,爱演员,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秦腔事业!

      刘遇道,陕西高陵人,生前是民盟成员,曾任宝鸡市政协委员。他早年在西安其伯父刘文伯的秦腔戏班《晓钟社》协助工作,解放前夕,其伯父将《晓钟社》交付与他,他改《晓钟社》为《艺声社》,继续在西安及周边地区流动演出。1950 年《艺声社》在乾县演出期间,经协商,被乾县人民政府接收,成立乾县人民剧团,任命刘遇道为团长。刘遇道“枯木逢春”,感激党和政府对他信任,他把《艺声社》的箱子(戏箱)全部无偿的捐给了乾县人民剧团。《艺声社》一些名演员如任哲中、张健民、高学民、殷守中、王学中、刘茂中、王安中、高献钟、付晓民、龚清义、高富荣等均成为乾县人民剧团演员。期间剧团还在乾县招收了一些秦腔学员:肖新民、段志秀、高亭、李继成、杜生斌等。1952 年,乾县人民剧团参加宝鸡专区(即今咸阳市所属县包括乾县在内均属宝鸡专区管辖)会演,乾县剧团所演的《烈火扬州》,在宝鸡观众中产生了强烈反响,加之时任中共宝鸡地委书记吕剑人,宝鸡专区副专员严崇师的推荐,确定将乾县人民剧团留在宝鸡市,改为宝鸡专区人民剧团。1953 年6 月1 日,宝鸡专区人民剧团在宝鸡市三马路大地戏院(今宝鸡市戏曲剧院)召开成立大会,严崇师副专员亲自到会宣布成立,并任命乾县人民剧团原团长刘遇道为团长,派宝鸡专区文工团容绍为副团长,容铎为指导员。

      宝鸡专区人民剧团成立后,为了培养秦腔新人,在刘遇道团长的主持下,于1954 年,1955 年,1956 年,又先后在三原、高陵、泾阳一带招收了三批学员,其中有薛波爱、雷玲、吕希杉、魏秀莲、李玉勤、马兰英、宁桂琴、雷玲玲等。加上原有的任哲中、龚清义、关正西、屈信中、张健民、高学民、刘润民、王素英、崔惠芳、乔梅英、董存秀、杜生斌、付晓民、肖新民、段志秀、李继成等已有上百人。此时的宝鸡人民剧团演员阵容整齐,行当齐全。在刘遇道等人的领导下,全团上下热情高涨,陆续排演了一批观众所喜爱的优秀传统戏和反映现实生活的现代戏。传统戏如《西厢记》、《软玉屏》、《张羽煮海》、《琴箭飞声》、《双诗帕》、《翰墨缘》、《金碗钗》等,观众称之为软点戏;现代戏如《白毛女》、《血汗衫》、《罗汉钱》、《刘胡兰》、《大战豹子山》、《梁秋燕》等。观众戏称:“《张羽煮海》、《白蛇传》,看不够的《梁秋燕》”。一时间宝鸡人民剧团不仅在宝鸡地区,就是在西安和天水、平凉一带也大扬其名。

      正当宝鸡人民剧团蒸蒸日上,其名远播,刘遇道信心百倍地率领剧团阔步前进之时,1957 年反右派斗争开始了刘遇道被打成了右派,并免去了团长职务。刘遇道如当头浇了一盆冰水,顿时心灰意冷,他实在想不通,免去团长倒无所谓,说我反党实在冤枉。新中国成立后,我把我的全部家当捐献给了党,捐给了国家,捐给了人民,我怎么能反党呢?他感到委曲、不解和迷茫。

      刘遇道回想起当初他接收《晓钟社》的情景,那是西安解放前夕,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西安城一片混乱,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一些私人戏班纷纷散班歇业,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刘遇道热爱秦腔之心仍未泯灭,他带领戏班走出西安城,到“泾、三、高”一带继续演出。有一次戏班人员几乎断炊,他就向与戏班为邻的一家卖米面的老板求借,这位老板也喜爱秦腔,慷慨地借给他几袋面粉,但要求他写张借条,说以后我生意好了,就不要你还了;如果我有了困难,你还是要还的。1960 年国家经济困难时期,果然那位米面店老板拿着解放前的那张借条来找刘遇道,说,“我确实遇到了困难,实在无法才来找你。”此时的刘遇道已不是剧团团长了,他仍然热情的接待了当年那位帮戏班解困的人,拿出他当月的50 多元工资交给了对方。那人走后,刘遇道关上房门抱头痛哭,工资付了欠账,这个月全家6 口人的生活怎么办呢?幸好刘遇道平时为人很好,在大家的帮助下一家人才度过了难关。

      解放初期, 百废待兴, 人民政府还无暇顾及这些民间私人戏班,刘遇道虽然遇到困难,但也看到了希望。为了戏班生存和发展,培养秦腔继承人,1950 年他在西安招收了10 多名十二三岁的穷苦人家的孩子,做为学戏的学生学习秦腔戏,这其中就有后来知名的秦腔演员崔惠芳、乔梅英、董存秀及刘爱珍、王玉芳,王娟娟等。1951 年夏《艺声社》到高陵演出,时值农忙夏收,没有演出台口,戏班生活又一次陷入困境,他便和大小演职人员一起,到人家收割过的麦地里拾变穗,给谁家拾麦,由谁家管饭。晚上戏班的大人们分住在农户家里,学生娃娃就住在他家的过厅里。学生娃娃鞋子磨破了,他就提上绊笼到村里各家各户收旧鞋,说你们家有穿旧的不穿的鞋,都给我,不一会他就收了一绊笼旧鞋,倒在过厅里,让学生娃娃试穿,谁能穿那双就穿那双。刘遇道就这样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着这些秦腔新苗。刘遇道本来家境不错,本可以过着不愁吃穿的生活,他为什么要和这些艺人和这些穷苦的孩子一起苦受奔波呢?解释只有一条,那就是他太爱秦腔了。这也就是当1952 年艺声社被乾县人民政府接收时,他毅然绝然地把自己的全部戏箱捐献给乾县人民剧团的原因了。

      1957 年反右派斗争结束后,宝鸡人民剧团按照上级指示,在团里给刘遇道安排了“后勤”和“外交”工作。“后勤”负责全团人员吃喝拉撒和一切日常事务;“外交”,则是负责对外联系,主要是跑“台口”(即联系演出地点)和剧团对外事务。管“后勤”和跑“外交”是刘遇道的特长,驾轻就熟。不当团长“无官一身轻”,只见他一天到晚风风火火,出出进进,为团里的大事小情忙碌着,他像一团火,走到哪里,温暖到哪里。1960 年困难时期,他跑粮食局,跑肉联厂,找领导,找关系,诉说演员下乡演出辛苦,练功体力消耗大,希望额外批一些白面、大米和猪下水。只见他过几天自行车后边带一袋大米或白面回来了,又过几天从肉联厂带回来几颗猪头和猪下水,他把剧团的职工灶办得有滋有味,让大家在困难时期度过了难关。剧团里一些年龄大的演职人员有抽烟的习惯,他就骑上自行车到宝鸡卷烟厂找厂领导,批一些残次的“大雁塔”烟。残次烟,实则不次,只是外包装简陋、白皮,被称为“关系烟”,时间一长,宝鸡卷烟厂的先后两任厂长:徐厂长和邵厂长,都成了他的好朋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宝鸡市的规模不大,大街小巷几乎没有人不认识宝鸡人民剧团刘团长的。他走到街上,遇到熟人,总主动打招呼,脸上总是乐呵呵的。他和上级单位、各公司的领导关系处得都很好,只要剧团有需要,他总能设法办得到。一次剧团排了一台现代戏,制作剧中人物的服装布料在街上买不齐,刘遇道便领上剧团导演找到纺织品公司经理,经理热情地把他们领到仓库让其挑选,最终挑选出了合适的布料。

      刘遇道不仅对剧团集体的事热心,他对演职人员的个人事也很关心。国家三年困难时期,有些物资供应紧张,凭票证供应,有的演职人员家在农村,需要一辆自行车,有的家庭人口多,需要一台缝纫机,他都设法到五金公司找领导、找关系批票证。1981 年,青年演员魏秀莲患心脏病需要到上海做手术。魏秀莲是1955年他从三原招来的学生,又是团里的主要演员之一,他像长辈一样和魏秀莲的爱人一起陪同到上海治病,至今提起此事,魏秀莲仍然对刘团长充满感激之情。

      跑“台口”联系演出,是剧团一项重要工作,刘遇道身材魁梧,快人快语,一年四季,不辞辛劳,下农村、跑工厂,总是把“台口”安排得满满当当,有的村镇因故本不想接戏,一见刘遇道来了,便爽快地答应下来了;有的村镇的负责人见刘遇道来了,热情地迎上前去:“刘团长,什么风把你吹来了!”他连忙摆摆手,现在不当团长了,以后就叫老刘。对方说:“老刘就是刘团长,刘团长就是老刘,我们叫惯了。”剧团每到一处演出,刘遇道总是提前把演职人员食宿安排得妥妥当当,这里扎台开演了,他又风风火火地到下一个演出点去作安排……

      刘遇道不论当团长,还是干一般事务工作,有时侯根据剧情需要,他也上台演戏,在《屈原》一剧中,饰演过楚怀玉,在《白毛女》一剧中,饰演过穆仁智,在《沙家浜》一剧中,饰演过胡传魁。尽管这些都是配角,但他仍然演得很认真。由于常年奔波劳累,刘遇道病倒了。1992年3月29日,刘遇道因病去世,4月2日,宝鸡人民剧团为他举行了追悼会,宝鸡市文化局、宝鸡市话剧团、宝鸡市豫剧团、宝鸡市歌舞团和宝鸡市剧协等文化团体和他生前友好数百人,以及许多已经退休的演职员从四面八方赶来,为他送行。当人们看到当年身材高大魁梧的刘团长,如今被病魔折磨得骨瘦如柴一般,整个追悼会大厅抽泣声不断,而他当年招收的学生们则心痛地失声痛哭!人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位为秦腔事业奋斗终生的人,祝愿他一路走好!

咨询指导 |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Copyright © bjsqyg.com 1999-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05010507号  陕公网安备 61030202000149号 技术支持:艺帆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