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文化
2023年宝鸡文化 2022年宝鸡文化 2021年宝鸡文化 2020年宝鸡文化 2019年宝鸡文化 2018年宝鸡文化 2017年宝鸡文化 2016年宝鸡文化 2015年宝鸡文化 2014年宝鸡文化 2013年宝鸡文化

2014年宝鸡文化

2014年宝鸡文化

昆仑风 渭水情

2014/10/09 作者:朱亚飞 白阳  点击数:

—— 宝鸡市文化志愿者走进格尔木侧记 

     9月8日,踏着中秋夜的绵绵细雨,带着佳节亲人的牵挂,由中共宝鸡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宝鸡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张辉带队的文化志愿者一行38 人,踏上青藏天路,穿过茫茫戈壁,来到创造了高原奇迹的格尔木市。当志愿者踏上这片热土时,已是9日黄昏,高原气候昼夜温差很大,志愿者们不自觉的裹紧身上单薄的外衣,但脸上依然是热情的微笑,用渴望的眼神注视这座神秘的城市。

“这就是格尔木!”

     “这就是格尔木!”这是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将军60 年前在这片荒漠中喊出的铿锵之音。从此,有了一个美丽的城市——格尔木。格尔木是蒙古语,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由昆仑河和舒尔干河汇流而成的格尔木河,从柴达木盆地的南缘,穿山过峡,浩浩荡荡地向戈壁荒漠深处流去,在阿尔顿曲草原上留下了一片宽阔的河滩。弯弯的河道两边,牧草芊绵,繁花似锦。伴随着青青牧草和银子般闪光的流水,是格尔木悠久而又充满铁马秋风般悲壮的历史。

     60年前,这里满目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里缺少的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痕迹,这里有裸露的山脉,十月冰封的河流,有芦苇、红柳、白剌,却没有街道,树木和房屋。60 年过去了,居住在这里的勤劳善良的格尔木人,用智慧和双手,栽种了一排排参天的白杨,建起了一座座入云的高楼,修起了一条条蜿蜒的公路,更是架起了翻越世界屋脊的青藏铁路。这如玉带般的河流,围绕着巍巍昆仑,孕育了汉、蒙、藏、回等34个民族的30万勤劳善良的格尔木人民。而今,格尔木市以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市、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等国家级殊荣,格尔木人民在这片不朽神奇的12 万平公里土地上,创造出夺目的现代文明。

文艺演出放异彩

     9月10日早晨,还未消去一路的疲惫,志愿者们就强忍高原反应与恶劣的气候,投入到紧张的排练之中。因为,当天晚上就要给格尔木市民送上《昆仑风· 渭水情》的文艺演出,为他们送上一场汇集了陈仓大地秦风周韵的文化盛宴。

     傍晚,格尔木的风有些刺骨,演员们冻得瑟瑟发抖,主持人也不停地活动着牙关。但当演员们走上中心广场的露天舞台,个个都变得精神抖擞,以自己最饱满的热情为格尔木人民送上最精彩的文艺节目。演出在极具西府文化特色的《渭水欢歌》中拉开帷幕,迎着冽冽昆仑风,西府儿女演绎了汤汤渭水情,表现出了对格尔木人民的深情厚谊。市戏曲剧院的李瑞敏演唱的《状元媒》,曲调悠扬,唱腔醇厚,唤起了陕西观众的思乡之情,打着拍子跟着哼唱起来。当宝鸡市新声剧团杨国庆演唱的《二堂舍子》那粗犷豪迈的唱腔回荡在格尔木市中心广场上空时,台下的观众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喜爱,掌声、喝彩声迭起。宝鸡市新声剧团团长马小课、演员袁录科,宝鸡市群众艺术馆王萍等秦腔名家一一登台献艺,《红灯记》、《三滴血》、《血泪仇》等经典唱段让格尔木的观众过足了戏瘾,叫好声一片。市艺术剧院胡歌演唱的《希然宁泊天地台》唱出了对雪域高原无限的遐想,美丽《天路》更是创造了人间奇迹,让观众尽情领略了这动人天籁。马琳献上的《幸福赞歌》、《祖国万岁》,唱响时代主旋律,让人们在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时,同祝祖国万岁。

     宝鸡市作为炎帝故里、周秦文化发祥地、佛骨圣地、青铜器之乡和民间工艺美术之乡,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有着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大型舞蹈《青铜》和《马勺脸谱》、快板《宝鸡文化嘹的太》、歌伴舞《宝鸡故事》一一亮相,在体现深厚的宝鸡历史文化积淀的同时,展现了自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来,我市立足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禀赋,创建工作取得突出成绩,打造出了西部地区文化服务体系健全、人民生活幸福感强、文明程度高的典型示范区。

     格尔木市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胡开东为文艺演出致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亚邦,市政协副主席郭静琳,宝鸡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张辉同广大市民一同观看了演出。精彩的文艺演出给格尔木的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

挥毫泼墨情意浓

     9月10日下午,我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市书画家协会主席晏道生,市书画家协会副主席杨墨,宝鸡书画院院长宁鹏,市职工文联美术家协会主席洪涛,陕西省美协会员、宝鸡市美术家协会理事、岐山县书画院副院长王永强一行来到格尔木市文化馆,刚走进文化馆大门,就看到等候在这里的格尔木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杜青宁、副主席王佔荣,美协副主席马佐诚、副主席王青等格尔木市书画界同仁,热情相迎。

     当我市书画家走过馆排练厅的时候,被正在这里排练的馆办秦腔团深深吸引,他们醇正的秦腔唱腔,不由得让身在异乡的书画家们倍感亲切,市书画协会主席晏道生风趣的说:“这哪里是志愿者边疆行,分明是走亲戚来了吗?!”引得现场的两地书画家们开怀而笑。听到是宝鸡的书画家,在这里排练秦腔的群众,都簇拥过来,纷纷表示,他们祖籍陕西,虽然距故乡千里之外,但乡音未改,乡愁未减。见到宝鸡的文化志愿者,他们格外的高兴,格外的亲切,像过年似的。

     走进书画展厅,这里装修得素静雅致,一幅幅书画作品挂满了一面面墙壁,在射灯的装点下,更显溢彩与神韵。两地书画家们落座后,我市文化新闻广电出版局副局长杨广慧和格尔木市文化体育局副局长丁永安分别介绍了本市的书画家。座谈会上,我市书画协会主席晏道生就宝鸡市书画界的发展情况作了详细的介绍,双方就未来的书画发展,畅谈了各自的艺术规划。接下来,最精彩的时刻到了,两地书画家早就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大家都拿出了看家本领,尽情挥毫泼墨,画案被闻讯赶来的书画爱好者和群众围得水泄不通,两地的书画家每完成一幅作品,都会赢得一片热烈的掌声,赞叹声不断。一会功夫,格尔木的书画家将巍巍昆仑跃然纸上,一头头牦牛活灵活现,刚劲有力的书法作品也给宝鸡的文化志愿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赢得了阵阵喝彩。宝鸡书画家鼓足了劲,画家笔下一朵朵牡丹傲然争艳,一束束梅花悄然开放,“北国风光……”“钩月樵云共白头”一首首名篇在书法家笔下,更显苍劲,熠熠生辉。意犹未尽的格尔木市书画家们,11 日傍晚又邀请宝鸡的书画家再叙墨缘,两场书画笔会,宝鸡书画家现场创作了80 余幅作品赠给格尔木文化馆收藏,格尔木市的书画家也为宝鸡市群众艺术馆赠送了书画作品以及摄影集《昆仑神韵》、书画作品集《翰墨丹青颂昆仑》。交流活动不仅为两市书画艺术家相互学习交流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是一次成功的艺术交流,更成为具有深远意义和深刻内涵的文化交流和感情交流。

     从2012 年开始,宝鸡文化志愿者已经连续三年先后深入甘肃金昌、西藏拉萨和新疆克拉玛依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为边疆人民送去了温暖和情谊。2012 年,市文广局组织的“甘肃金昌- 陕西宝鸡文艺交流”,荣获“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示范项目;2013 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被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志愿服务优秀单位”称号,为陕西省唯一一家;“‘渭水歌韵· 雪域情深’——宝鸡文艺节目赴藏演出”项目被评为“文化志愿者基层服务年”示范项目。

     宝鸡――格尔木的区域联动,是同为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城市的宝鸡市和格尔木市的首次联动,也是宝鸡市继“春雨工程――宝鸡文化志愿者走进克拉玛依”后,又一项重大的文化交流活动。本次联动是根据《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组织开展区域文化联动活动的通知》部署,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城市之间开展跨区域文化交流联动,广泛开展公共文化建设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区域间优秀公共文化资源流通互动的一项富有成效的服务创新机制。同时,这项活动也成为了宝鸡市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城市的示范性、导向性和辐射作用,促进区域公共文化融合发展的一个文化品牌。

     此次区域联动,不仅仅是文化的交流,更是一架沟通友谊的桥梁,将“丝绸之路”的两颗明星城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城市宝鸡——格尔木,紧紧相连。我们相信,有了这座平台,宝鸡与格尔木一定会迎来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美好明天。

 

 

 

 

 

 

 

 

 

 

 

 

 

咨询指导 |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Copyright © bjsqyg.com 1999-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05010507号  陕公网安备 61030202000149号 技术支持:艺帆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