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地区或单位:麟游县文化馆
宝鸡市麟游县的血条面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当地有名的地方风味小吃。据传在唐朝初年,已是民间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宴待亲朋、馈赠亲友的一种独特食品,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麟游血条面的制作严格按照传统制作工艺的九道工序进行,即取血、选面、和面、擀面、上油、切面、蒸熟、制菜、调汤,确保了制作工艺的完整性及操作的准确性。精取鲜血,除传统的取血做法外,还用谷草叶将猪血或羊血内混杂的毛等杂质除净,放干细调料适量,兑凉开水少许;精选麦面,一般是选阳坡(太阳能照到的山地)产的老红麦面为最优,做出的血条面劲柔,耐嚼、耐泡;和面,用兑好的血浆和面,先拌后搓,反复揉压;擀面,和好面后放一段时间,用擀面杖反复将血面团推擀,薄至一毫米方可;上油,在面上反复擦遍热大油(菜油也可),以互不相粘为宜;切面,待面晾凉后折叠,切成细条状;蒸熟,不是传统的水煮而是把面用蒸笼蒸熟;制菜,当地习惯把制菜叫做搭头,包括底菜、飘菜和臊子;调汤,在锅内放适量菜油,烧熟后,倒入切好的生姜末,葱或蒜苗,再加食盐、味精、调料,炝炒一二分钟,再加入适量肉汤,放入底菜,调汤时,要少醋多盐,汤要始终保持近乎沸腾的状态。
麟游血条面的特点是薄、劲、香、煎、稀、汪。“薄”是指血条面面擀得很薄,非常柔软,老少皆宜;“劲”是指血条面柔中带劲,柔而不烂,耐煮耐泡;“煎”是指汤很煎和,汤温较高;“稀”是指面少汤多,汤味飘香,味道鲜美;“汪”是指汤的搭头很多,色彩搭配鲜艳,食欲感强,油多味香。它食用方便,利于贮存,味浓而不腥,色红而不辣,油厚而不腻,是我国民间饮食文化的优秀遗产。
麟游血条面已列入宝鸡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