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地区或单位:眉县文化馆
高跷赶犟驴据传起源于600多年前的宝鸡市眉县青化乡嘴头村、西寨村、石马寺村一带,起初为小品式的民间社火表演形式。民国初年,经过第八代老艺人的加工提高,由社火表演形式逐渐演变为技巧性较高的民间舞蹈高跷赶犟驴。改革开放后,经过文化部门和艺人对该舞蹈节目共同进行加工整理,将广场表演和舞台表演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人物的关系更加戏剧化,整个舞蹈就是一出完整的民族民间舞蹈小品。舞蹈内容是围绕老少两对夫妻赶驴出行,狭路相逢,从互不相让到最终两相谦让结束全局,情节跌荡起伏,引人入胜。整个表演妙趣横生,惟妙惟肖,由舞者踩着高跷扮成骑驴者与赶驴者,边舞边跳,通过高跷滚翻、跪地、跌叉、闪腰等一些惊险跷技和绝活,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赶犟驴的质朴、憨厚性格和活泼欢快、诙谐幽默的情趣,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深受观众的喜爱。尤其是赶驴上坡、随驴下坡、牵驴过河、犟驴过桥、惊驴脱缰、倔驴甩蹄、懒驴卧地、乏驴打滚、卧驴起跳几个动作难度较大。1989年5月高跷赶犟驴参加宝鸡市首届民间艺术节汇报演出,一炮打响,从此走出嘴头村,先后受邀赴北京、上海、西安等地演出;1995年在央视春节晚会上登台表演,反响强烈。
高跷赶犟驴已列入宝鸡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