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地区或单位:凤县文化馆
宝鸡市凤县地处秦岭山中,由于古时来自不同地区的“客民”迁徙到凤县而居,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不同文化渗透相融,形成了凤县民歌种类繁多,曲调丰富,风格独特等地域性和多元性的艺术特色。凤县民歌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三大题材形式和社火调、风俗歌曲(孝歌、酒曲、嫁女歌、乞巧歌、祈雨歌等)、宗教歌曲等十多个种类。凤县东北部乡镇因接壤于关中平原,大部分山民从关中平原迁徙而来,与当地人相依而居,所唱民歌具有关中民歌的风格,民间有“上江调”的称谓。凤县的南部乡镇相接于巴蜀之地,据《凤县志》和有关史料记载,这里属民的先辈是由湖南、广西、四川之地迁移到此,至今语言和生活仍保留着巴蜀一带的风情,演唱的民歌也保留了巴蜀和江南一带的余韵,民间也有“下江调”的称谓。凤县的西部乡镇与陇南两当县相接,两地人群相互往来交流,使这个区域所唱的民歌为明显的陇南山歌腔调,其中一部分演唱的民歌就是甘肃的“花儿”。凤县的中部乡镇,本地人较多,保持着凤县地方风格最浓的山歌风味,民间有“土著调”的称谓。凤县民歌,地方特色最浓的要属山歌,它的表现形式是没有任何乐器伴奏,以独唱、对唱、合唱等形式存在,易学易懂,不受任何条件的约束,田间院落,砍柴放牧、农闲农忙、茶余饭后均可演唱。而小调的演唱则需要乐器的伴奏,乐器的多少不等,演唱的曲目和唱腔也较为复杂。
凤县民歌演唱形式丰富,演唱技巧独特,地域特点鲜明,并具有多元性。凤县是一个多元民间音乐特别是民间歌曲共生的典型地域,发掘、保护、抢救凤县民歌,对于研究多种民间音乐品种在当地的生存、发展、流变以窥探出民间音乐的存亡规律,以及丰富陕西音乐文化和民俗文化有着积极的意义。凤县民歌已列入宝鸡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