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秦腔的声腔调式
秦腔是我国最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与京剧、昆曲同属于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重要文化遗产。秦腔艺术由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演绎而来,因关中地区被称作“秦”而得名。作为秦文化演绎发展的核心区,陕西为秦腔艺术的产生、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底蕴。秦腔的独特风格就是人们常说的“慷慨激昂,苍凉豪迈”,这是千百年来在西北这块独特的地域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体现着西北文化的精神风貌和西北人民的宽广情怀,其特殊的艺术内涵和独立的美学体系,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而这些都需要通过秦腔独具特色的声腔调式来予以体现。秦腔的声腔、调式、板式等经过一代代秦人的传承、演绎,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并各有专长。
一、秦腔的声腔
所谓声腔,概括地说,就是具有构成某种特定音乐语言因素的基本腔调。它包括特定的调式,特定的旋律以及特定的句法结构。按秦腔各类板式唱调以及器乐曲牌在调式上的归类,可以把秦腔唱腔分为“欢音腔”( 也叫“花音腔”或“硬音腔”) 和“苦音腔”( 也叫“哭音腔”或“软音腔”) 两大腔系。这两类声腔都有慢板、二六板、带板、二导板、垫板,而“苦音腔”多了一种滚板。“欢音腔”和“苦音腔”在各个板式所属的两类腔调中,其板眼节拍、结构程式甚至在旋律旋法诸方面本无差别,但由于其中个别音的高低、以及在旋律上的地位之不同,进而却导致了唱腔音乐的调式色彩变化,并促成同一板式唱腔唱调具有两种截然迥异的感情表现专长。因之在曲调的表现性能上显现着各自不同的特点,“欢音腔”多表现欢乐喜悦、激昂豪放等方面的情绪;“苦音腔”则长于表现悲壮凄楚、哀怨愤懑等方面的情绪。
二、秦腔的调式
1、徵调式和宫调式是欢音腔系的重要调式。
调式是音乐思维的基础,是旋律构成中确立主音与非主音,稳定音与不稳定音之间关系及其活动规律的逻辑手段。在旋律进行中,如果把具有稳定性的主音作为旋律轴心音的话,那么,其他不稳定的各级骨干音,必然对主音形成向心力并产生支持作用。无论哪一段唱腔的音乐旋律,都是在这种主音和非主音、稳定音和非稳定音的相对矛盾与相互依存中求得不断发展动力的,并最终全部收束于稳定的主音上,形成完满终止结束全曲和完成艺术创造的。通过大量的秦腔唱腔艺术实践与分析,徵调式和宫调式是欢音腔系的重要调式。
2、徵调式是苦音腔系的主要调式。在秦腔所属的各类板式唱调中,徵音(5) 在全曲中的稳定性是显而易见的,并作为全段唱腔的落音而显得相当稳妥而肯定,从而确立了它的主音地位。商音(2) 也非常活跃和突出。(4)、(b7) 两个特性音对主音(5) 的有力支持和对旋律色彩带来的重要影响,特别是(b7) 在这里不仅作为特性音,同时还是主音上方三级音,并同(2)构成调式骨干音以“功能分解”方式“隐伏”于旋律之中,从而明显确立唱腔属七声徵调式。因此,秦腔苦音腔系的唱腔调式,主要是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七声徵调式。
三、秦腔的板式
板式,一般指节拍形式而言;换句话说,板式是用节拍、节奏、速度、旋律、伴奏形式等因素组成的各种板腔形式的总称。秦腔有六个基本板式,即慢板、二六板、带板、二导板、垫板、滚板。
1、慢板。慢板是秦腔唱腔的主要板式之一,其曲调委婉、节奏稳和,腔速徐缓。慢板由二六板扩展而生,它们二者之间的程式格局、腔型结构有着内在的联系。慢板是一板三眼的节拍形式,即每小节有四拍,一强三弱,记作4/4 拍。第一拍为板,依次为头眼、中眼、末眼。唱腔起落特点是:起于中眼( 弱拍),落于板上( 强拍)。舞台上出现这类板式唱调时,意味着剧情进入抒情或叙事的场面。唱调中常有细碎装饰性音群和迂回悠长的拖腔,既美化唱词,又修饰着旋律,基本上属于“声情多而词情少”的抒发情感性唱腔。依照腔速快慢和旋律简繁,慢板还可分为慢三眼板,中三眼板,快三眼板,不管腔速与旋律如何变化,它一板三眼的节拍不会变。从表现情绪上可分为欢音慢板和苦音慢板两类。另外,通过曲调、节奏的变化发展,派生出“苦中乐”、“苦音三环腔”、“哭腔”、“麻鞋底”、“欢音三环腔”、“十三腔”等彩腔以及“阴司板”、“伤寒调”、“撂板”等变体唱调。慢板的唱词结构有两种格式:一种是三三四词组排列的十字句式( 如:遭兵荒——遇水灾——老天大旱),一种是二二三词组排列而成的七字句式( 如:老娘——不必——泪纷纷)。慢板唱腔的曲体,词格结构都是由上、下句组成( 其中第一、三、五……等奇数句称上句,第二、四、六……偶数句称下句)。对唱词来说它是一个词段,对唱调来说它是一个乐段,二者结合构成即是一个腔段。慢板唱腔,不论曲体大小长短,都是由这样的众多腔段联缀构成。慢板类各种唱调,在秦腔唱腔音乐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功用。
2、二六板。二六板是秦腔唱腔主要板式之一。二六板的名称是依据板式结构而得名( 上句六板,下句六板,上下句共为两个六板),二六板是派生其他秦腔板式的“母体”板式。二六板是一板一眼的节拍形式,即每小节有两拍,一强一弱,记作2/4拍。第一拍为板,第二拍为眼。起落特点是:起于眼( 弱拍),落于板( 强拍)。二六板旋律朴素、行腔流畅,音乐曲调同唱词语言相互紧密结合,属于“词情多而腔情少”的叙事或抒情性唱腔,当然不能忽视它在表现剧目人物激动或争辩场面时的作用。依腔速快慢和旋律简繁,分慢二六板和紧二六板。在二六板唱调中由于字词板位的调整派生出碰板二六等不同的二六板变化板式。从表现情绪上,二六板均有欢音、苦音之分。二六板唱词结构:无论是三三四格十字句还是二二三格七字句,甚至五字、三字、十多字、二十多字句式都可以填入唱词演唱。二六板还是由上、下两个腔句组成一个基本单元,每个腔句含两个腔节。二六板被称为秦腔各类板式唱词的“基础板体”或“核心唱调”。在实际应用中,根据戏剧内容的需要,有相当突出的裂变功能。
3、带板。带板也叫双锤带板,它是在二六板结构、节奏、旋律变化等改造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紧打慢唱”板式。带板类板式中,带板为无板无眼( 散板) 节拍,双锤为有板无眼(1/4) 节拍。它们的旋律极富朗诵性语言特征,凡此类板式唱调在剧目里运用时,能造成戏剧人物情绪强烈而激动的场面。带板依其腔速和节拍节奏特点,分为慢带板、紧带板、慢双锤、紧双锤几类,欢音、苦音都可演唱。带板的唱词也是七字句和十字句,还是上、下句结构的体制。秦腔双锤板式的别称也叫垛板,一般多指紧双锤而言,这都是在节拍、节奏以及唱法上有所变化。另外,喝场也属于秦腔带板的变体唱法之一种。多插入带板上、下句之间唱出,散板节拍,带有呼喊、唤叫性质,喝场不能独立成段。它多用于表现悲恸欲绝的哭喊之情绪,仅苦音腔系有之。
4、二导板。二导板是秦腔的辅助板式,其腔调只有一句,所以不能独立成段。它的功用主要体现在一般通常套置于完整唱段的开始作为引子,引渡导入其他板式。二导板在唱腔连接中间起着桥梁作用。二导板唱词多为十字或七字句式。前半句有板无眼(1/4 节拍),后三字或四字通常是散板唱出。依腔速变化与旋律简繁,可分慢二导板和紧二导板。依调式色彩的不同又有欢音二导板和苦音二导板之别。依其节奏、曲调的结构变化与扩充,还派生出导板腔、导板带把腔,导板序子腔等多种变化唱调。
5、垫板。垫板也是秦腔唱腔的辅助板,它属于无板无眼的节拍形式,行腔较为自由,不受梆子击节制约的“ 散打散唱”板式。垫板由带板发展变化而生,有慢垫板与紧垫板两体,表现情绪功用也有欢音垫板和苦音垫板两种腔调。慢垫板适于表现豪放、激昂的情绪,紧垫板多表现激烈、惊慌的情绪。垫板可唱一句转入其他板式,也可唱两句或数句均可,也有在垫板基础上发展完成的整段唱腔。垫板因在唱句间隙处有打击乐铜器垫补而得名,有一句一垫的,也有两句一垫的,由垫板变体而来的“泣板”,也叫“大起板”或“泣板腔”。它是在苦音慢垫板基础上吸收滚板的板式音乐材料综合发展而成的一种辅助板式。它把滚板的板头与垫板的腔句相结合,又把垫板的腔句同“苦音拉腔”相结合,加上其间套用了“倒八锤”、“慢磨”、“三锤”等击乐铜器垫打,组成了结构庞大、曲体复杂和更具悲壮、痛苦等情绪的抒发唱调。泣板的唱调只为一句,仅苦音腔系有它。
6、滚板。滚板,亦为秦腔唱腔的辅助板式,属无板无眼的散板形式。系由苦音垫板变化而来,欢音腔调中无滚板、滚白之论。滚板、滚白唱腔极具朗诵性质,唱词结构有五言体和散文体之分。五言体讲究韵角对仗,上、下句分明。散文体字数多少较为自由,不太要求合辙归韵,但仍然体现较为明显的上、下句对仗性质。滚板、滚白适用表现剧目人物悲壮情感已达到难以克制境地时的情绪场面。说唱并举,曲调凄楚。
秦腔唱腔各种板式都有它独到的表现功能。由单一板式构成的唱腔在发挥其功用专长的同时,通过各种板式有机组合在一起的唱段,合理而有层次的音乐布局,更适合于表达戏剧人物的复杂情绪发展过程以至更深刻、细腻地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并突出主题,完成音乐形象的塑造。
随着时代的进步,为适应社会发展和人们不断提高的审美需求,秦腔在建国以来逐步引进过许多外剧种的剧目,并借鉴吸收了一些外剧种及其他艺术门类的艺术元素,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传统的个性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都给秦腔的传统风格融入了温婉细腻的新格调,使秦腔表现社会生活的内容更为丰富,适应的范围也更为宽广。作为这一古老艺术的传承者,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以秦腔传统风格为主导的秦腔艺术的个性,同时要不断挖掘、创造出更具时代气息的审美价值,使得秦腔这一承载着千年秦人记忆的伟大艺术形式永葆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