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四起,夜色初降,12日晚7点半,我们坐进了宝鸡市工人文化宫,无场次方言话剧《梁生宝买种记》即将上演。
舞台一角,打进一束灯光,照亮了一节车厢。那是生宝在去往宝鸡的火车上。这一趟,他是要去买稻种的,他兴奋又疲惫。忽然又来了一个生宝,是他心里幻化出来的生宝,两个生宝就这样在火车车厢里,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交谈了起来。
剧情从生宝回忆小时候开始,生宝五岁随母亲逃饥荒来到了蛤蟆滩,养父梁三老汉收留了他们母子,一家人辛勤劳作,只盼着能把日子过亮堂。生宝渐渐长大成人,开始琢磨着怎么能创下一片家业,不再受财主老财的气。少年意气风发,用工钱抵下一头牛犊,老爹虽然跟着担惊受怕,却也被儿子的拼劲感染——牛犊活不下来,可人在,还怕啥?只要一家人都在,再苦的日子也能有个盼头,日子啊,再累也能过。可急转直下的剧情从生宝妈坐地嚎啕大哭开始上演,抢粮,征兵,梁三老汉为了能留住儿子,只能忍痛把已长成壮牛的黄牛抵了出去。天就像塌了一样,把生宝的拼劲全压没了。可天又像突然亮了一样,生宝在一片红日的布景下朝前奔跑,大喊“解放了!”
生宝当上了预备党员,成了互助组组长。为了多收一季粮食,让乡亲们顺利度过春荒,生宝去宝鸡买改良的优质稻种。深夜,生宝乘火车到了宝鸡,劳累奔波,饥寒交迫。看见一个卖汤面的摊位,思量了半天,他决定只要一碗最便宜的素汤面“他打着一个饱嗝儿,取下棉袄口袋上的别针,掏出一个红布小包来。他在饭桌上很仔细的打开红布小包,又打开一层写过的纸,才取出那些七凑八凑起来的人民币,拿出一张五分票,付了汤面钱”。此时的屏幕,放大了演员的近景,远处的观众也可以看到演员的细节表演。梁宝生明白,这些钱来得不容易,这是全组贫困农民的血汗钱,因此生宝尤其细心,格外节约。节约到只吃一碗五分钱的面、喝两碗不要钱的面汤,甚至连住大炕的两角钱也不愿花而去睡车站的票房。从他身上,我们看到劳动人民“恨不得把一分钱掰着使”的勤俭创业精神。或许有的同学对梁宝生的“节约”感到好笑,甚至认为他是吝啬,或者认为作者“小题大作”。其实,尽管今天我国人民的生活条件改善了,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仍然不能丢。
梁生宝买回了稻种,先分给村民们,可是分到了最后,自己却没有拿到稻种,生宝受苦受累还受了委屈。可是他不计较,他说自己是党员,就应该为为人民服务。老父亲此时递上了一把旱烟,仿佛一夜之间理解了儿子。村民们夸赞他有这样一个儿子,他很骄傲。
读过柳青《创业史》的人对梁生宝是再熟悉不过的,可是话剧的演出,却不仅仅是为书迷再现故事的。还有许多不了解梁生宝故事的人,可以从话剧情节突出的表演里认识生宝,喜欢生宝。
梁生宝是一个时代的印记,时代带给他这样一种性格。我们无法忘记那个时代,更无法抹去梁生宝身上的光辉。我们赞扬他,我们想念他,我们相信他,就像我们相信自己也可以成为下一个梁生宝,永远在奋斗着,永远在向上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