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欣赏
书法绘画 音乐舞蹈 戏剧曲艺 文学创作 图片摄影 理论研究

文学创作

文学创作

最爱家乡臊子面(散文)

2021/09/01 作者:吴利强  点击数:

  都说陕西人爱吃面,这话说得一点儿也不假。

  在我们关中地区,家家户户每天中午吃面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吃面是我们的家常便饭,也成了我们终身的嗜好,很难改变。倘若哪天不吃面,好像没吃好,心里总是不踏实,想得慌。

  记得我上五年级的时候,有一年放暑假,我跟奶奶、妈妈去西安看病,顺便住在叔叔的单位。叔叔在消防中队工作,是炊事班的班长。那几日里,大鱼大肉吃了不少,让我美美地解了馋,可是好几天不吃面让我想得慌。后来,一端上米饭我就没胃口,吵着闹着要吃家乡的臊子面。叔叔解释说,部队经常吃米饭,很少吃面。虽然他这么说了,但最终给我们做了一顿汤面,让我吃到了朝思暮想的家乡饭。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人都穷,没钱买肉,也就很难吃到臊子面。吃臊子面只是在逢年过节、谁家红白喜事的时候才可以大快朵颐,尽情享受。因此,吃臊子面成了我儿时的最爱和永远的期盼。即使上中学,午饭吃臊子面也是对我最大的犒劳和奖励。可是,那时学校食堂的面条都是用压面机压的机器面,吃到嘴里总有一股子机油味。其实,我最喜爱吃的臊子面是母亲做的手擀面,柔软而筋道,细长而滑嫩,油汪而不腻,汤煎而味浓,肉香而爽口,酸辣而适宜,吃一碗热汤臊子面,你会食欲大开,身心舒畅,容光焕发,喜笑颜开。说句实在话,天天吃臊子面我都爱吃。

  参加工作以后,我离开了家乡,也就很少吃到母亲做的手擀面,然而,那种暖心暖身的家乡味始终萦绕在心间。

  又是好久没回老家了,时值双休日,也没啥事要忙,就回一趟老家吧。周末,我提前打电话问候母亲,顺便告诉她我星期六回家。母亲听说我带孩子都回家,喜不自禁地说:“回来吧,我给你们做臊子面。”星期六,我们全家早早起床,去超市买了些食品和水果,就乘坐城际公交回家了。

  那天,天气晴朗,风和日丽。虽说是腊月寒冬,却没有北风的凛冽,和煦的阳光照在人身上暖暖的。回家的感觉特别好,我的心情格外舒畅。回到家,我看到母亲正在灶房案板上揉面,她说,面是早就抟好的,多揉几次才光滑筋道。我家院门朝南,向阳,宽绰,一眼便看见茫茫的田野、绿油油的麦田。坐在院门前晒太阳,看风景,与家人聊天,无比惬意。母亲拿出几根蒜苗、大葱晒在阳光下解冻,又烧了些热水洗西红柿、胡萝卜和土豆,择蒜苗、大葱和韭菜。晒太阳的这段时间,母亲一边和我们说话,一边并没闲着,而是择菜、洗菜,端出一个方桌,把菜板放在方桌上切菜。这些菜都被切成了小方块,大小一致,薄厚匀称,颜色各异,红的是西红柿丁和胡萝卜丁、黄的是土豆丁、白的是豆腐丁、绿的是蒜苗丁,母亲把它们分别盛在几个盘子里。准备食材的间隙,她又进进出出揉过几次面。11点半,她叫父亲和她一起进灶房烧水做饭。

  父亲烧水,母亲擀面。老家的案板很大,足足有3平方米。母亲在擀面前又揉了揉面,直到面看起来又白又亮。接着,她先用短擀面杖将面团擀成面饼,再拿出长擀面杖继续擀。擀面也是个技术活儿,你得把面饼转着圈儿擀,才能把面饼擀得薄厚均匀。面饼逐渐变大变薄,就像面叶。母亲用擀面杖边擀边卷,让面叶裹在擀面杖上,否则再大的案板也放不下了。为防止面叶不粘连,母亲每摊开一次面叶时,就撒一层玉米粉,然后再继续擀,继续卷,把一张面叶都卷在擀面杖上后,又摊开在案板上。当然,每次摊开面叶后,不忘旋转一个角度继续擀……最后擀到面叶大得案板都放不下了,还得把上半部分折叠起来擀,接着再摊开,再旋转,再折叠,再擀……直到面叶变得又薄又光。

  接下来,该切面了。你看,母亲自有办法。她先把一大案面叶卷在长擀面杖上,然后抽出擀面杖,此时的面叶变成了长长的“千层筒”,每切一刀就是一条长长的面条儿。母亲刀法娴熟,只见菜刀一起一落,起起落落间,“千层筒”瞬间就变成了层层叠叠的细圈儿。母亲顺手将细圈儿抖落开来,立时就变成了细细长长的面条儿。

  做臊子面,至少需要准备三样食材:一是臊子肉,二是面条儿,三是汤菜。臊子肉是陕西人家常必备,自从家乡富裕之后,只要吃面当然少不了臊子肉。家乡的臊子肉都是猪肉燣(炒)的,臊子肉香,可谓:“肥肉吃了不腻口,瘦肉无渣满嘴油,不用牙咬肉自烂,食后余香久不散。”母亲燣臊子自不用说,同样的肉,同样的做法,可母亲燣的臊子肉就是香,片薄、色亮、柔韧、爽口、耐嚼,越嚼越香。面条、臊子肉已具备,就剩炒汤菜了。

  炒菜前,先摊鸡蛋饼。现在的灶具都很全,烙饼有电饼铛,烧饭有电磁炉,炖肉有电饭煲,炒菜有电炒锅。炒菜一般都用的是自种自产的菜籽油,纯正、清亮、浓郁,烙饼、炒菜都很香。炒菜都离不开菜籽油,因为用菜籽油炒菜不仅可以使蔬菜色泽鲜亮,而且它本身具有的清香很容易诱发人的食欲。母亲先在电炒锅里倒入一些菜籽油,等油热后散发出淡淡的油香时,母亲将搅拌好的鸡蛋汁倒入锅内,再顺着锅底将鸡蛋汁抹平抹薄,然后把鸡蛋饼翻过来烙熟烙黄,最后铲出来放在菜板上切成小方片。人们常说,有油没盐,不如吃甜(淡)。鸡蛋汁在搅拌时肯定是要加盐的,如果没有加盐吃起来肯定没味道。蛋饼是臊子面必不可少的食材,你想想看,蛋饼不仅好吃,而且黄澄澄的,放进碗里也增色不少。

  根据蔬菜的多少,母亲又往炒锅里倒入一些菜籽油。等菜籽油散发出阵阵清香时,母亲先倒入生姜末,翻炒几下,再依次倒入切好的蒜苗、胡萝卜、土豆、西红柿、豆腐,加入盐、酱油、五香粉等调料。然后不停地翻炒,让油、盐、酱、姜等调味品都能被蔬菜充分吸收,使蔬菜的香味更浓厚。生姜含有姜辣素,发汗温胃,可以活血御寒,增进食欲。蒜苗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维生素a、维生素c、胡萝卜素,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蒜苗中的辣素有一定醒脾气、消积食的作用。生姜和蒜苗都是日常食用必备的调味品和食用菜。将各种蔬菜翻炒均匀后,盖上锅盖焖煮一段时间,等闻到一股菜香时,就可以出锅了。我们那里,把放入汤锅的菜叫底菜。底菜炒好了,就要调汤。要想臊子面好吃,调汤很关键。母亲先在汤锅内倒入开水,再加入盐、醋、臊子肉、油辣子,尝一尝,是咸还是酸,要想提味,加入一些鸡精也行。感觉味道不错,再放入炒好的底菜。臊子汤调好了,先别关火,再让它在锅里沸腾一会儿,好让香味儿更浓烈更鲜美一些。

  这时候,父亲早已把一大锅的水烧开,就等着下面条了。老家用的是大铁锅,烧了大半锅的水,下面条也足够了。等添了两次冷水,沸腾了三次后,面条也熟了。妻子捞面条,母亲又切了几根葱和几根韭菜,葱花、韭菜和鸡蛋片,都是作为漂菜最后撒入碗里的。捞面只能捞少半碗,否则面多汤少,臊子面就缺盐少味了。只有汤宽面少,汤味才会入面,面吃起来才酸、辣、香。现在请你看看,给面条浇上了热气腾腾的臊子汤,面条白又亮,臊子丁薄而方,底菜红、白、黄,热汤油汪汪,辣子红彤彤,最后在碗里撒上黄澄澄的鸡蛋片、绿油油的韭菜和葱花,那些色彩的搭配是多么鲜亮和协调,扑鼻而来的香气是多么浓烈和诱人,惹得人馋涎欲滴,食欲大增。请你再尝尝,喝一口汤鲜香浑厚,吃一口面柔韧滑爽,嚼一片臊子酱香四溢,细嚼慢咽令人齿颊留香,回味悠长。在寒冷的冬天,吃一碗热乎乎的臊子面,顿觉一股暖流抵达人的心田,叫人热血沸腾,豪情万丈。一碗刚尝出味,两碗才垫个底,十碗八碗尽你吃,就像陕西民歌唱的那样:“吃饱咧喝涨咧,咱跟皇上一样咧!”

  臊子面历史悠久,源自周朝西岐(西岐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岐山县)。相传周文王年幼的时候父母早亡,一直靠哥哥嫂嫂抚养成人。有一次,周文王率军出征中途遇到瓢泼大雨,风寒入骨,服过百药不见起色,数日卧床不起。嫂子得知后亲自下厨,为文王擀制了一碗热腾腾的面条,文王吃得大汗淋漓,精神焕发,后为纪念嫂嫂遂取名“嫂子面”。臊子面故而又名“嫂子面”。之所以这个故事流传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是因为故事里蕴含的仁爱之心、感恩之情深深感染了世人。

  如今的臊子面,作为陕西的美食,深受广大西北地区人们的喜爱,是著名的西府小吃。臊子面对关中地区人们的生活影响很大,无论喜事丧事、逢年过节、老人过寿、还是小孩满月,或是家里来了亲朋都离不开臊子面。作为崛起于关中平原的秦人的后代,更对家乡这片孕育神奇的热土充满无限的热爱,家乡的美食,家乡的臊子面已深植于每个人的心底,也唤起家乡人建设美好家园的热切情怀。

咨询指导 |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Copyright © bjsqyg.com 1999-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05010507号  陕公网安备 61030202000149号 技术支持:艺帆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