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欣赏
书法绘画 音乐舞蹈 戏剧曲艺 文学创作 图片摄影 理论研究

文学创作

文学创作

缝纫机的故事

2021/09/01 作者:郭梓娟  点击数:

  注意到妈那台放在墙角,总是被人忽略的缝纫机,是正月初三的时候。

  那天,我带着女儿回娘家。一大家人因为新冠疫情的影响,近两年没有欢聚一堂了。所以这次见面,显得格外亲切热闹。大人围在客厅,聊工作,聊收入,聊教育……小孩子们丢不了调皮捣蛋的天性,跑来跑去地玩着捉迷藏。春节的气氛似乎在此刻才被推向它应有的高潮。

  “妈妈,妈妈,看我衣服!”不知何时,女儿跑到我的身边,扯着我的衣袖大喊。

  和家人正聊得热火朝天呢,我不耐烦地扭过头去,这不看不要紧,一看就光剩生气的份儿,女儿新买的连衣裙胳肢窝下竟然开了一个碗大的口子!

  “你怎么弄的?这还怎么穿?”我把女儿拉到一边,黑着脸训她。相聚的喜悦之情一下子被女儿的“意外事件”整没了。

  “来,钰儿,让婆看看。”妈大概是听见我训斥孩子的声音了,急忙走了过来。

  “大过年的,说孩子干啥!就这点活,我在缝纫机上几下就给弄好了。”妈一边抱怨我,一边拉着孩子进了她的卧室。

  我悄悄地跟了过去。只见她轻轻地帮钰儿脱下开线的裙子,然后小心翼翼地揭去盖在缝纫机上绿白格子相间的台布,再打开淡黄色的面板,升起黑色的机头……动作是那么轻柔,就像对待她的任一个儿孙一样。默默看着,我恍然就明白了为何弟弟搬家时,妈坚持让老爸用三轮车从十几里外的老家将它拖运到县城。

  妈拿起一小卷灰色的缝纫线,又顺手拉开台板下的三角抽屉,我猜测她是要找穿针器,急忙上前去帮忙。时间真是无情,以前我那个穿线不费吹灰之力的妈,现在做针线不但要带老花镜,而且还要借助穿针器。

  当一切准备就绪,久违而熟悉的“哒哒哒哒”声响起时,我才仔细打量起眼前这个“老古董”来。机头上“敦煌牌”的字样已不再清晰,面板上斑斑点点,几多划痕似乎在记录着岁月的交替、生活的变迁。怪不得妈舍不得丢掉它呢,它不就是父母多半生生活的记录者,两代人集体回忆的承载者吗?

  八十年代初期,家乡刚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物资紧缺,农家人身上从里到外、从上到下的衣服,全部要靠手工来裁剪、缝制。一个家庭能拥有一台缝纫机,那绝对是女主人最值得炫耀的事了。缝纫机做出的活不仅针脚均匀、平整好看,最关键的是还能节省大量的时间。我家大大小小六口人,妈多想拥有一台属于自家的缝纫机啊!

  爸为此事也是伤透了脑筋:一边要凭票购买,我家没有票;一边一台缝纫机要一百多元,我家没有钱。后来,爸想方设法托关系、找熟人才弄到一张票,又苦于没钱。东借西凑,终于花一百五十元买到了这台敦煌牌缝纫机。妈的兴奋之情,不亚于当年在电视广告中买到双鸥牌洗衣机的“秀兰”,甚至满溢在她日后缝缝补补的年年岁岁中,以至现在提起缝纫机,她都滔滔不绝,越说越起劲儿。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那个时代人们穿衣的真实写照。我们家姊妹四个,平时的衣服经常是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老三穿了老小穿,穿到最后实在没法穿了,就拆了做布鞋鞋底、鞋帮。但每年过年的时候是个例外,家再穷,布票再少,也要为每人添置一身新衣裳。

  可是为一家六口人赶制新衣,该是多么繁杂的一项事情啊!刚进入冬季,家家户户的主妇们就开始陆续去代销店扯布了。国防绿洋布适合做军装,蓝色咔叽适合做中山装,花花绿绿的条绒适合做童装……

  有了布料,接下来就是裁剪。为了省钱,妈从不找裁缝。她先把新买的布料对折后在土炕上展开,再把穿过的旧衣服反过来,平铺在布料的上面,然后用滑石粉顺着旧衣服的边缘画出轮廓,留出缝头,最后一把剪刀裁下去就好。

  如果说裁剪是准备阶段,那么缝制就是正式开工了。那时的乡下,即便是冬天,家里的活也多得干不完。白天要拉粪上肥,要拉土平地,要手剥玉米,要铡草喂牛,要拌食喂猪,要做饭洗衣……只有到了晚上,等一切安顿好之后,妈才有相对完整的时间坐到缝纫机前,开始她这项能给一家人带来“幸福感”的神圣工作。

  记忆中,我总是在缝纫机的“哒哒哒哒”声中呼呼睡去,又在缝纫机的“哒哒哒哒”声中惺忪醒来。乡村的冬夜,寂静空旷,窗外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偶有一两声犬吠打破夜的清冷。窗内一盏昏黄的煤油灯,一个单薄的背影,一台飞速旋转的缝纫机……

  “哒哒哒哒”。迷糊中醒来,望见墙上比例变形的人影,问句“妈,你咋还不睡”,翻个身,又迷糊中睡去。“哒哒哒哒”。

  这样的影像定格在了我幼年的梦中。永远是挂着冰凌的冬夜,妈低头弯腰坐在缝纫机前,双脚踩在踏板上,双手掌握着针脚的走向,时不时拨一下转轮,“哒哒哒哒”……那飞速旋转的轮子,像一盘盘怀旧的磁带,吟唱着淡淡的乡愁;像一圈圈年轮,镌刻在了母亲的额头;像一个个时光车轮,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之间。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随着年龄一天天的增长,我们对衣服的要求越来越高了,妈的那台缝纫机大有退出历史舞台的危机。进城,搬家,我们像遗忘故去的亲人一样将它遗忘在了荒芜的老家。

  要不是妈的一再坚持,它的命运可能也就仅限于此。住在城里的妈,有着和其他老人一样的故土情结,老是喊着住不惯,要回去。多亏这台缝纫机,才留住了她的身和她的心。

  “哒哒哒哒”,缝纫机从此又开始了欢快的歌唱。妈揽下了一堆活:给新买的裤子裁边,给凳子做坐垫,给儿子缝鞋垫,给女儿做棉拖,给孙子做套袖……看着一度失魂落魄的妈又忙碌起来,有了发挥余热的舞台,我们的心才踏实下来。

  没想到一台小小的缝纫机,在物资匮乏的时代带给我们身体上的温暖,在物质极其丰富的时代又带给我们精神上的慰藉。我们真的应该感激它,感激它见证了妈的付出、我们的成长,感激它传承了“勤奋、朴素、坚持、奋斗”的家风、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咨询指导 |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Copyright © bjsqyg.com 1999-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05010507号  陕公网安备 61030202000149号 技术支持:艺帆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