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战已经全面打赢,看到拓石镇仙龙村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亲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眼前这风景优美、产业兴旺的仙龙村,一派勃勃生机,这里正在续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但是我们陈仓区文馆到这里开展扶贫工作的景象还历历在目……
仙境般的仙龙村
2019年6月,我们接到任务去拓石镇仙龙村开展扶贫工作。6月12日,我于同事们去仙龙村要做好帮扶对接工作,了解摸清各贫困户的基本情况,我们都很期待。天气晴朗,太阳挂得老高,天空湛蓝湛蓝。秦岭翠绿,峰峦起伏,绵延不绝,一座座在远处含黛静默。一团棉花云,静静地浮在山巅上,心平气又和。我坐在车窗旁,透过玻璃,看着远处的山脉,近处的村庄、树木、花草…,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车子在宝天高速上疾驰,一路跨渭水,穿隧洞,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路程,终于车子在一个一米多高巨石旁减速停了下来,只见“仙龙”二字镌刻石上,颜色鲜艳,骨力强健,遒劲有力,散发着无限的艺术魅力。是呀,我们是到了拓石镇仙龙村村委会。
仙龙,是一个美丽的山村。我第一次到仙龙村,只觉身处人间仙境。仙龙村地处陕甘两省接壤之处,是渭河峡谷宝鸡至天水间较为舒展的地段,仙龙村委会就蜗居于此,院落格局不大,布置精致美观。此处三面环山,景色清幽,村委会后面有一仙龙大峡谷,一条河流由此而出,水流潺潺,一路放歌,欢笑着跳入渭河。渭河滔滔,波光粼粼,层层浪花向东奔流而去,目光也随之被拉向深远。大峡谷沟壑谷川一直向北延伸,南北通透,地理条件十分优越。这里的山,成岭又成峰,好像人手挽手肩并肩,成合围之势把这美丽的山村环抱于怀中。放眼眺望,山势巍峨壮观,层峦叠嶂,树木枝繁叶茂,郁郁葱葱,那绿,绿得苍翠欲滴。村委会背靠的这座大山,山顶有一自然叠起的巨石,下小上大,顶端平整,可围坐五六余人,传说是当年唐僧取经时晾晒经书之石,取名“晒经石”。山涧雾气缭绕,水流淙淙,空气清新至极,嫣然一个天然氧吧,闭着眼睛,一个深呼吸,顿觉神清气爽,沁人心脾,舒服极了。我似乎神游远古,相传仙龙周边有九座大山,形似九条神龙环绕,其中一条龙修炼成仙,被玉皇大帝封为行雨龙王,为民施雨降福,因而得名“仙龙峪”,后来更名仙龙。真是神龙深藏云雾间,人间别样神仙境!
在仙龙村村委会后方,沿东南方向,可进入仙龙峡谷纵深穿越,途经孟家滩至风县宽滩,欣赏草甸湿地,是爬山涉水的好去处,深得驴友青睐。峡谷中有一黑滩河,从秦岭北麓发源,流经孟家滩,经仙龙注入渭河,一路走来跳落海拔高度600余米,沿途形成三个瀑布。峡谷峭壁直立,林荫蔽日,瀑布层叠,别有一番洞天。当你进入峡谷之中,时而踏石过河,行走河谷,时而足踩落叶,穿行林间,时而攀上巨石,石床小憩,即是盛夏,也尚有薄寒侵人。距孟家滩的半道上,有一条气势雄伟的瀑布顺流而下,村民称为“大水瀑布”,垂直高度约20米,宽度约3米。瀑布飞流直下,水花四溅,气势雄伟,蔚为壮观。河流清澈见底,掬一澈清水拂面,或赤脚涉水,撩拨嬉闹,好不清爽,一切让人觉得是那样轻松愉悦,而忘却爬山的艰辛和疲劳。仙龙村旁,河水欢快流淌……在此我倾听了黑滩河的歌唱:这是远处瀑布跳出的音符,拨动石的琴键,奏响大地的乐曲,音色浑厚,浅吟低唱,没有装饰音却美妙婉转灵动。
。
仙龙村很美,依山傍水,山花烂漫。我们一行几人,从村委会出发,沿渭水东行几里,过桥就到达仙龙村七组山是那大山,巍然屹立,水是那渭水,水流泱泱。天空蔚蓝蔚蓝,一簇簇棉花云,在村尽头,在那高山巅上,探出大半个身子,像要翻转溢坠下来。这里屋舍俨然,相向而望,街道干净整洁。时值大好晴天,万物润泽,生长沐浴在一片日光里,一切都显得那样的静好。二组村口的空地上,山花怒放,一簇簇,一团团,簇拥着田间塄坎。草木茂盛,繁花点缀其间,白白的花瓣,黄黄的花蕊,尽情的吮吸着夏日的阳光,在含笑,在舞动······一堆堆,一片片,密密麻麻,相互照应,相互衬托,使得这一小片土地是那样的和谐。偶尔也有那么几枝,或一簇,独秀其间,特别养眼,招人喜爱。有的农户也零散坐落在渭水河畔,有户人家,院墙1米多高,用柴禾围砌,其实院子本来就没有围墙。柴禾一捆一捆,用锯裁截,长短整齐,排列有致,紧凑严实,似乎密不透风。我为之惊叹!这简直是一道靓丽的风景,虽然不是丹青描绘,但一定是巧匠而为,我欣然拿起手机留影分享。俗话说生活就七个字:“柴米油盐酱醋茶”,“柴”排首位,有柴,生活便有着落,有柴便有財,但愿这家主人,生活愈来愈好。
仙龙村民淳朴热情。走访中得知,仙龙村七组村民,原居住在遥远的孟家滩,大致于2008年左右搬迁至现在的渭水河畔。曾在胡店乡政府工作过的我家老罗说,孟家滩距此有几十里路程,过去从胡店乡到孟家滩下村,一次要一整天的功夫,很不容易。如今搬迁至此,村民出行便利多了。我帮扶的两户人家,走访很是顺利。一户是两位老人接待了我们。说儿子离异重组家庭,好几个孩子,家里人口多,儿子和媳妇,携一儿一女经常外出务工。老太太自己患慢病,有眼疾白内障,凑合打理家务。老伴不辞劳苦,时常去老故居孟家滩山里,挖些药材以补贴家用,有时候,自己身体好些,也会帮老伴爬山捣鼓药材。平常时日,自己还要照顾一个上学的孙女,娃大了,初中学生,平时住校,周末回家。另一户是留守媳妇接待我们,说在家照看老人和两个孩子,大女儿上初中,小儿子刚刚3岁,公公已病逝,婆婆患慢病多年。老公外出务工赚钱养家。两户人家都是不辞劳苦,勉强维持着生计。生活困苦,慢病小难,落个平妥安稳也算幸运。两户人家甚是热情,老人让座、倒水、攀谈、拉家常不厌其烦;3岁小男孩蹦蹦跳跳,搬凳子,统统摆放在你面前,偶尔一个鬼脸,甚是可爱。扣动快门,“咔嚓”声响,将其画面定格,留下美好瞬间。
已是午后1点多了,仙龙村七组走访才结束,还有下一个村组呢。同行的几个人早已无精打采,焉了,没吃没喝的,还被太阳烤着。联系其他村组走访同事,找饭馆一起吃午饭。头一次来这里,只知道近处没地方吃饭,最快要经过陕西甘肃交界的牛背梁,过渭河到陕西陈仓的东口村去吃。
吃过午饭,返回村组,继续走访对接贫困户。直到下午5点多才结束,因为第一次走访,贫困户村组住址都不很清楚,工作起来费时费工。但我们工作扎实,收获满满。
返程。 一天的劳累,一路上没人说话,车内静悄悄的。窗外的一切快速向后退去,傍晚7点左右到家。好累!赶紧把人放在床上,使劲把屁股向身后一推,伸个懒腰,胳膊顺势一放,睡了。我似乎还在动着,还在车上……那山,那水,那花草,那热情洋溢的村民,那个活蹦乱跳的孩子,一幅幅画面,全都萦绕在我的脑海,久久不能平静。
风雨肆虐仙龙村
大自然的脾气就是古怪。仙龙村风和日丽,一切是那样的静美。6月12日,我们在仙龙村上奔波了一整天,我满脑子是那里的山山水水,山花烂漫。回想中午时分,明明是太阳高照,风不吹草不动,天空却又下起了太阳雨。雨大点大点,很快湿润了水泥路面。几分钟,雨说停就停,一下子又消失得无影无踪。
从仙龙村回来,大约晚7点多,暮色浓重,听着屋外像是起了风。我起身透过玻璃看窗外,只见树枝使劲的摇摆着。不一会儿,风夹杂着雨点,拍打在玻璃上。我困意全无,唠叨老天爷太忙,一整天,明明是阳光灿烂呀,现在却是风雨大作。信手翻看手机,突然间,微信里跳出一个短视频,是扶贫驻村干部我的同事秦老师发来的,打开一看,愣住了,西山这么大的雨,一个院落整个被雨雾笼罩着。
风雨有很多特性,蒙蒙细雨,绵绵细雨,和风细雨,狂风暴雨,仙龙的风雨狂而野,而且肆无忌惮。雨雾斜织着,密密麻麻,笼罩着整个院子。山风呼啸着,抱着院落的几棵树,使劲的摇曳着,一颗柳树被摇得披头散发。被山风卷起的门帘,使劲的撕扯着,抽打着,帘子早已失去了她纤细温柔的腰身,成了一条条鞭绳;风卷着雨雾,又一股脑儿将其甩在窗格上。山风使着劲儿变着法儿拍打着一切。风被吹疯了,山风到处乱窜,院落、房屋、门窗、山野、庄稼,风雨无所不及。紧接着有噼里啪啦的声响,风雨夹杂着冰雹,猛烈的砸在车棚上,好大的一个冰雹!从车棚顶直接砸落在了地面,后来秦老师对我说了当时的雨雹之大落地之猛。
山风的狂野,雨雹的肆虐。仙龙村这一整天美好的画面,花草、树木、庄稼,全都泡汤在风雨冰雹交加的傍晚。暴雨,时间暂短,来去匆匆,说走就走。风走了,雨被风也吹走了,它根本不和你打招呼。如果招呼,我要狠狠揍它。因为第二天,从朋友的微信圈里,我看到了被山风雨雹肆虐过的西山,川野一片狼藉,有的地方涝灾,甘肃牛背路段塌方。
几天后,同事秦老师来馆,我们又说起了那天的风雨。秦老师有些激动,说雨后庄稼有损,路段有毁,饮水有影响,河水浑浊,需要沉淀泥沙。我隐隐觉得心痛,山川很秀美,但山村人民的生活很艰难。
仙龙村勤劳的母亲
在仙龙村有一位母亲艾母,生活态度积极向上,浑身满满正能量,这位母亲同样让我肃然起敬,艾母生活阅历深深的影响着我。
艾母和我帮扶的高母对门住着,是张馆长帮扶对象。艾母,身高1米4左右,60多岁,穿粉色上衣,着实与年龄有点不搭,后来知道是后辈送的。她走起路来有点跛,却对我们一直很热情,每次到户,她都迎来送往,跟前跟后。艾母两鬓花白,脸庞饱经风霜,写满了生活沧桑。她乐观健谈,入户次数多了,我们交谈更加深入,时常向我们诉说自己的生活往事。在老故居孟家滩,每年人们在田地里种植玉米、土豆、豆子、瓜果蔬菜等多种作物。到了秋季玉米瓜果成熟时,山里的野猪、獾也就跑来糟蹋,到了晚上,山野动物更为猖狂,看护庄稼就更艰辛。当玉米吹起胡须,腰间挂上玉米棒,当土豆身体壮实,身子鼓起来时,孟家滩人家家在地头搭建茅草庵棚,要住到地里日夜守护。他们常常把木棒砸扁砸松,划火点燃充当火把,从地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一次次一趟趟,在庄稼地里来回奔波巡查。左邻右舍大多家庭是男劳力,就这位母亲,一个弱女人,身材矮小,点亮火把,为自家撑起一片天空,日夜蹲守家人的口粮田,也不知每个晚上要跑多少趟,才会填满一个夜的空白。怕吗?不怕!苦吗?不!习惯了,不觉得苦。仰视!我油然而生敬意。这位母亲一口气讲了好多往事。说自从退耕还林,移民搬迁到此,生活享福多了,平日种些菜什么的,农活也少了。儿子媳妇平时外出务工,自己也闲不住,为了贴补家用,在老故居山里挖地种菜,刨挖草药。种菜要不定时看守,避免山野动物糟蹋。挖药材,仍然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哪怕再苦再累。现在好些药材人工种植,野生的药材自然走俏。不过现在野生药材越来越稀少,挖起来实属不易。我看着门口晾晒的草根什么的,问是啥?“草药,鸡头根”艾母和高母都说。高母老伴也挖药材,挖草药也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刚才还真不知是什么草根?只觉得长得很像鸡头哩!
说到草药,艾母和一旁的高母甚是激动,话语连珠,什么灯七台、血子七、天麻、柴胡、佛手、红毛七、细辛、猪苓、菖蒲……各种草药一股脑儿全都倒了出来。
我很惊讶,要认识挖到这么多草药,要刨多少山沟腹地?多少年采药经验?
艾母和一旁年迈的高母,相互附和,一同讲述着他们同样的生活经历,你一言我一语,我们攀谈好久,我认真的倾听着。因为我内心已经很敬重这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象艾母这样劳碌一生的母亲,在仙龙村、在西部山区不知还有多少?
艾母历经生活的沧桑,岁月的年轮,在额头上刻画出一道道皱纹,那是她生活的痕迹与印记。我突然不觉得皱纹有什么不好看,反倒觉得那一道道褶皱里都蕴存着不寻常的故事和丰富的生活阅历。我要读它,用心感悟它。
去年7月,董馆长带队,我们一行人聘请摄影师,组织仙龙村60岁以上老人,为他们拍摄寿星照。年纪大了,儿女忙于生计,拍个寿星照,是老人的念想,儿女的牵挂。
“下一个”
“下一个”……
随着“咔嚓咔嚓”的快门声,摄影师傅将一个个饱经风霜的脸庞瞬间定格。我端详着每位老人,端详着艾母,与实际年龄相比,不知要苍老多少。
七月的天高温炎热,我们连续工作数日,累没觉得,工作热情却在持续升温。照相、洗相、装相框……最后进村入户,送给每位老人。
艾母接过照片时很激动,说这是家人的心愿。
老人笑了,额头皱纹更深了,那就是一道道渠,流趟出来的是生活,是辛劳,更是幸福。
仙龙村的变迁
仙龙村是新调整给我们文化馆的扶贫包扶村。以前途径此处,都不曾停留,因为扶贫,我驻足此地,和仙龙有了不解之缘。仙龙村七组,是孟家滩村移民搬迁集中居住点(2011年胡店撤乡并入拓石镇)。过了渭河,一条幽深小道,水泥路面,干净整洁,直通新村。路旁塄坎,草丛茂盛,小花闲适烂漫,一旁果树枝叶繁茂,生机盎然。新村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新房统一规划,依街布局,对面构建,排列有致,每户都自来水。屋后几洼菜地,努力施展着自己的特色,蔬菜青绿爽脆。这里民风淳朴,留守老人,坐在屋前,晒着太阳,干着家务,拉着家常。我每次来这里,见的都是高母,艾母。都说孙孙上学,儿子儿媳务工,搞建筑,做焊工,搭理工地伙食,外出摘花椒。或者奔走于城镇村落间做卖买,这都源于交通条件的改变,同时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扶贫帮困助力产业发展,山区经济焕发生机与活力。村民外出务工方便,养殖种植,发展产业也很方便。贫困户琴、平,积极参加培训,养殖中华蜂。中华蜂养殖数箱,政策有补助,销路有帮助,虽然辛苦,柴米油盐却有着落。难道我们不应该像蜜蜂一样吗?通过勤劳奋斗换来甜蜜的生活。我们区文化和旅游局为仙龙村修建了文化活动广场。当我们在文化广场上,帮助养蜂户集中销售蜂蜜时,贫困户琴、平将一张张钞票装入口袋,脸上不约而同露出灿烂的笑容。
。
种植业的发展,使陈仓区西部山区生机盎然。拓石镇柴胡漫山遍野,枝叶莹绿,小花嫩黄,在蓝天映衬下,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拓石镇柴胡优势明显,皂苷含量1.37%,是国家药典标准0.3%的4倍多,品质优良,产量稳定,让陈仓西山声明鹊起。近年来,陈仓区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引导村民联户种植,免费发放种子,有机肥料,确保柴胡生长态势良好,不断提品质,创品牌,聚力打造“中国最大的优质柴胡产业基地”。2019年,陈仓西山柴胡已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西山柴胡名不虚传,特色产业助力脱贫致富。
我深深感受到,西部山区的变迁,源自西部开发带来的翻天覆地的交通变化,源自党的脱贫攻坚的政策扶持和决心,源自西山人民坚韧、坚强与坚持,以及永不褪色的劳动本色。
几年来,我每次去西山,沿渭河而行,耳畔便听到渭水诉说的生活过往与辛酸,然而这一切都已成为历史。时光匆匆风云变,斗转星移看今朝。如今仙龙村群众文化生活活跃,我们文化系统帮扶仙龙村以来,充分发挥行业优势,配发文化活动器材,投资建成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并有专业干部驻村辅导培训,先后组建秦腔自乐班,广场舞蹈队,引导村民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仙龙村文化活动广场上,跳广场舞、打篮球,打乒乓球,欢呼跳跃热闹非凡。一位70多岁的苏姓老人,居住在文化广场附近,每天晚上都和邻里乡亲,聚集广场看热闹,老人乐呵呵地说“我生活不孤独了”。“仙龙村群众文化活动大舞台”更是吸粉无数,村民劳作之余,晚上总会有戏迷朋友前往亮嗓演唱,秦腔吼声震撼周边。自乐班成员娥自豪的说“文化局给咱修了一个大舞台,咱们这嘛有耍的地方了”。2020年6月23日,仙龙村迎来一位特殊的秦腔爱好者——甘肃省东岔镇75岁李彩凤老人,她因病瘫痪多年,听说仙龙村有秦腔自乐班,硬让家人陪自己来参加活动,老人演唱,是家人推着轮椅登台的。我们不仅为此感叹!仙龙村大舞台帮助老人圆了人生舞台之梦,仙龙舞台是老人的人生大舞台呀!仙龙村党支部副书记、秦腔自乐班负责人赵让代激动地说:“我是流着泪为这位老人拉完伴奏的”,这位老人让我深刻认识到,农村群众对文化活动的需求是多么强烈啊!
仙龙村的夜不再寂静。仙龙村民热爱生活,生活也不会辜负仙龙村民。生活总会有希望,认定远方,我们一起笃定前行振兴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