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欣赏
书法绘画 音乐舞蹈 戏剧曲艺 文学创作 图片摄影 理论研究

文学创作

文学创作

渭水人家幸福来

2022/05/03 作者:吴利强  点击数:

  我生长在陕西的关中,是渭水河畔的苞谷糁子、小麦面喂养我长大。这里明显的四季变化,适宜植物生长的温带气候,以及肥沃的渭河平原,共同缔造了良田万顷、物阜民丰的古陈仓。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耕耘在这片热土上的庄稼人,正趁着忽如一夜春风来的改革劲风,热情洋溢地奔走在振兴乡村、建设小康生活的光明大道上。农民们赶上了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眼界开了,思想活了,努力探索奔向小康社会的新路子。他们有的在家里干起了家禽家畜养殖业,有的承包土地建果园卖水果,有的建蔬菜大棚种植反季节性蔬菜销往全国各地,有的办商店搞批发,有的搞租赁跑运输,有的建农家乐集餐饮娱乐住宿为一体,有的发挥一技之长做泥塑、刺绣、编织等工艺品发展文化产业,更多的是行家里手们成立了建筑工程队,为本地的城乡建设添砖加瓦做贡献……农村已经完全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抛弃了往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日子,正以前所未有的惊人速度向前发展。

  走进今日的新农村,看到的是井然有序的街道,排列整齐的小洋楼,干净宽阔的水泥路面,一辆辆崭新的小轿车,以及花团锦簇的农家小院。村中心的街道也繁华起来了,商铺林立,日用百货、生活用品、服装布料、水果蔬菜、娱乐餐饮等应有尽有。街市上人头攒动,生意兴隆。人们在兴致勃勃地选购日用所需,饶有兴趣地品尝着各种风味小吃,其乐融融地享受着劳动创造的那份满足和喜悦。

  村巷里,一些老大娘重操旧业,让丢弃多年的手工织布再度兴盛起来。她们把这干净光滑的水泥路面当成了手工作坊,用各色细长的棉线纺织出绚丽多彩的粗布,然后缝合成床单,把它作为闺女的时尚嫁妆。粗布单子不只是色彩绚丽,皮实耐用,更多地寄托着娘家人对出嫁闺女的殷殷教诲:一来让女儿时刻铭记家训,不忘勤劳朴素、贤惠孝顺的传统美德;二来期望女儿能把这号称“关中一绝”的手艺世代传承,发扬光大。一些老大爷们则在门前的树荫下悠闲纳凉。或者两人一组在对弈,或者三人一堆在掀牌,或者四人围成一桌打麻将,他们个个面露喜色,神情悠然自得。小孩子们在大人的带领下,兴冲冲地跑出庭院,来到村中心的文化娱乐广场,各自玩起了喜爱的玩具。有的压跷跷板,有的荡秋千,有的蹬椭圆机,有的坐上了荡椅,稍大一点的孩子还学着打乒乓球,打篮球,跟着大人学象棋、围棋……他们在欢声笑语中度过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美好童年。爱好运动的老年人也自发组织起来,他们在广场一角练起了太极拳、健身操、扭秧歌,三天两头还要举行一次门球赛、板羽球赛、健身操大赛等;喜爱秦腔的老人们自发地组织起自乐班,吹拉弹唱好不逍遥自在……农村各种文化场所的建立,健身器材的普及,培养了农民的业余爱好,丰富了农民的精神生活,同时,也向我们展现出了一个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桃花源式的生活美景。

  夏收秋播是农人们最繁忙的季节。六月,小麦成熟了,一望无际的田野变成了金色的海洋。农人们开着机动农用车来到田间地头,装满由联合收割机刚脱了粒的小麦,喜滋滋地运回家,散开在自家门前的水泥路面上晾晒。家家户户七八亩地的小麦,用不了三四天的时间就都已晾晒完毕,颗粒归仓了。过去那种需要老牛慢慢悠悠耕作个把月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代替它的是快速便捷的旋耕机,只需十几分钟就把整个土地翻个底朝天,既松软又厚实。播种机能将种子均匀地散布在土壤里,深浅适度,有益于种子的萌发出苗。玉米种子在土壤中历经发苗,拔节,开花,三个月后便长出了硕大金黄的玉米棒。在玉米生长的期间,农人们得跟着玉米的长势进行田间管理,除草,施肥,培土,浇水,样样劳作都误时不得,偷懒不得。辛勤的汗水浇灌出丰收的喜悦,看着日益长大、籽粒饱满的玉米棒,农人们即使付出了太多辛劳,在此时,也化作了丝丝甜蜜的回忆。

  转眼间,三个月过去了,又到了一年中第二个收获的季节——秋收。农人们把从地里掰回来的玉米棒剥了苞衣,让它露出金黄色的胴体,再用苞片把它们两个三个绑在一起,然后把它们挂上事先搭建的木屋(里面是纵横交错搭起来的架子)。等到黄澄澄的玉米棒挂满架子后,就变成了一座座名副其实的金屋。

  剥下的玉米颗粒经过晾晒再粉碎成玉米糁子,粉碎成大一点颗粒的我们叫它大颗糁子,粉碎细小的叫它玉米糁子。大颗糁子可以熬成稀饭,却比稀饭要筋道,香甜。玉米糁子熬作粥后,把它舀在碗里,再往上面夹些各样小菜,便成了最黏最甜最香的美食了。我小的时候,每天的一日三餐几乎都是“早上玉米糁子,晌午面(条),晚饭吃凉干面喝稀饭。”现在就不同了,大肉、鱼虾、鸡鸭、蔬菜等,门前应有尽有,包饺子蒸米饭随你便。虽说如此,可早已习惯了吃搅团(由玉米面做成的黏稠状面食)的我,对吃搅团总有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愫。我会常常隔些日子邀请亲朋好友来家做客,大家一起动手下厨,剥蒜的剥蒜,搅搅团的搅搅团,炒小菜的炒小菜,然后热热闹闹地吃上一顿温情四溢的搅团。正因如此,搅团也成了我维系亲情、友情的重要纽带,我也更希望我的亲人、朋友、邻里能像搅团那样相处得热热乎乎,和和美美。

  刚出锅的搅团盛在碗里,像刚出笼的蒸豌豆花,又细又软,黄澄澄的冒着玉米的香气,再往上面浇些油泼蒜泥汤汁,吃起来软软的,滑滑的,辣香辣香的,即使吃到肚子里也觉得有股暖流在涌动,给人一种荡气回肠、沁人肺腑的舒心与坦然,这就算热吃了。还有一种吃法称为凉吃。将刚出锅的搅团,经过有孔的漏勺筛入冷水盆中,搅团受冷后凝成花生般大小的漏漏鱼儿。捞进碗里后,再浇上油泼蒜泥汤汁,或拌上煮熟的绿色蔬菜,看起来色彩分明,吃起来嫩滑爽口,这是我小时候最肯让母亲做的一种好玩又好吃的漏漏鱼儿了。当然,把搅团晾冷后切成条儿吃也别有一番滋味。俗话说:“搅团要好,七十二搅”,要想吃到光滑细嫩的搅团,必须在出锅前搅拌个百十回合不可,否则,就很难保证能吃到称心如意的搅团了。经过多年工艺改良的搅团,到现在已经是誉满三秦的风味小吃了。

  秋去冬来,当人们喝过腊八粥(小米熬成)以后,乡亲们就开始购买年货准备过春节了。农人们的生产劳作到了年终已经基本结束,他们歇了工,于是,腊月成了农村人调养生息、走亲串户、交流畅谈、联谊情感、文化娱乐的最佳时节,也是他们最热闹最开心的日子。首先,由村上德高望重的老人们牵头,他们聚集在一起未雨绸缪,运筹帷幄,思量着怎样过个喜庆热闹年,如何举办正月古庙会,商讨着该邀哪个剧团,该请哪位名角前来为古会助兴演出,由谁担任会长料理全盘,谁来挑选人手组建本村拿手的高跷、马社火表演,谁来组织训练锣鼓队、仪仗队,正会那天由谁负责运输与安全维护等,盘根错节的一系列活动经他们一一合计,都安排得有板有眼,井然有序。一切安排妥当之后,就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排练。整个腊月,老老少少齐心协力,男女女女全力配合,为演好节目,过一个风风光光、热热闹闹的古会而积极备战。及至到了正月古会当天,常常会吸引方圆数十里、成千上万的人前来观看,真个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开始过小年了。按传统的习俗,人们在当天必须烙烧饼,用烧饼祭祀,才可请来灶神爷,这一天也就称祭灶。这些传统习俗无疑寄托了人们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随着除夕的临近,家庭主妇们开始在锅灶上有条不紊地忙开了。崭新锃亮的电磁炉、高压锅、电饭锅、电饼铛、微波炉等一系列的现代化厨具早已纷纷入住到了千家万户,农妇们告别了用柴草做饭时烟熏火燎的困扰,他们既干净又利索地忙碌着:蒸馍,煮肉,炖汤,烧菜……各种佳肴美味的香气溢满了房舍,袅袅的炊烟飘荡在大街小巷,和着零星飘落的雪花与阵阵爆竹声响,使静谧的村庄沉浸在年味十足的幸福之中。

  渭水汤汤,流不尽日新月异的无穷岁月,流不完家乡人恋乡爱乡的绵绵情怀……

咨询指导 |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Copyright © bjsqyg.com 1999-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05010507号  陕公网安备 61030202000149号 技术支持:艺帆科技